身边有一个姐姐,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每次聊到孩子,她都一脸无可奈何得抱怨,孩子如何磨蹭,如何不爱写作业,如何不爱看书。
每天都在上演的是,一点儿作业,能从中午磨蹭到晚上,一会要喝水,一会要上厕所,写几个字特别费劲。
或者说得好好的,明天肯定写作业,结果到第二天,不是玩就是看电视。如果大人不叫她,就能一直玩下去,看下去。
最常听她说的就是“我真服了”“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就想让她像别人家孩子那样,自己知道学习。不用我天天催她。”“我这边看着老二,那边看着她,她还在那使劲磨蹭。”
这些话我从去年听到今年,她的女儿也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情况越来越糟糕,姐姐的情绪越来越崩溃。
其实,我真的非常理解这位姐姐的感受。这么长时间,也跟她聊过很多,但每一次,她都沉浸在自己的语言中,不论我说什么,她的反应都是:“我控制不住自己,我没有办法。”
前两天她给我发微信,说孩子在家太不听话了,写点作业磨磨唧唧还挺有脾气的。
这次我没有回复她,因为现在她的情绪不好,说什么都没用,我也不想为了安慰她,而顺着她说,这样会让她觉得自己是对的,都是孩子的错。
昨天碰到这位姐姐,看到我,就迫不及待得吐槽孩子的问题。
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非常适合解决这位姐姐的问题,这本书是《不管教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副标题是:跟阿德勒学育儿。
等她发泄完了,我说:“你要是想让孩子改变,就要先改变自己。如果做不到,那就承担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后果吧。”
之后,跟她分享了几个书中的观点和一些感悟:
1.把学习这件事的责任还给孩子,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不是家长的事情。
2.要完全的相信孩子,打心里觉得自己的孩子能成才。
3.让孩子试错到底,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4.如果你觉得情绪快要失控了,忍不住催孩子,就先暂停一下,出去溜达溜达,或者做点别的事,暂时忘记孩子这件事,等自己情绪好了,再来讨论。
5.如果孩子一天没有写作业,可以把事实和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你今天没有写作业,妈妈担心晚上你要写到很晚。”
6.其实孩子自带着好奇心,求知欲,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7.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立。
8.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去关注孩子的问题,就像放置在坡道上的石头会滚下去一样自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长处和好的行为。
这两天看到很流行的弗洛伊德的原生家庭理论:
人现在的不幸,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情造成的,都源于小时候受到的精神创伤。
这个理论可以鞭策父母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但也会让我们逃避责任,认为一切都不是我的错,从而无法改变。就像曾经的我。
后来我遇到了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让我走出了“原因论”。
我在思考,虽然我在不断学习育儿知识,但孩子会面对,会经历很多其他的人和事,让孩子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去赋予每一段经历积极的意义。那么,苦难,挫折,会成为真正的养分,滋养着孩子更好地成长。
因此,昨天晚上,跟儿子日常的睡前聊天主题,就是阿德勒心理学。
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只要“投以光明,黑暗就会消失”。我们要有不管教的勇气,孩子也要有赋予积极意义的勇气。改变虽难,但从没有人说过不值得。
(今天我妈妈说看到了那位姐姐,她跟我妈妈说,我这回改了,闭住了恶口,孩子写作业可快了。当然,也许孩子今天状态好,最起码,这次姐姐没有破坏孩子好的状态,从之前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了,而新的经验,也是持续改变的动力。)
我是琪天大圣,
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