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九:茅椽蓬牖、瓦灶绳床
(红楼梦场景陈设系列一)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开篇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至“……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处,主要对此处涉及的事物作简要介绍。
每次读到《石头记》开篇“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这八个字,心里总是莫名的心酸。这是《石头记》的第一个场景,也是最后一个场景,因为这是主人公最后的生活场景,或者说是作者写这部书时的生活景况。
多年前下村工作,曾见一单身男人的家境,与此似乎差不多:三间茅草房,堂屋内空空如也,顺墙放两根木头,当作凳子;一间是厨房,唯有一土灶,已蒙尘甚厚;一间是卧室,一张黑漆漆的单人床。我们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这样的境况恐怕真的难以想象。当然,随着历年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这样的境况,早已大大改观,甚至将来是不会存在的。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没见过绳床了,茅草房、瓦灶倒还见过。现在多数农村都用上了电气化的灶具,家里也有了席梦思,再过半个世纪,《石头记》中的这八个字,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拿这个题目来写一写的原因,以便让将来的读者,能够体味作者当时生活之艰辛、创作之艰难。
北京西山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
茅草屋不难理解,就是屋顶覆盖的不是瓦片,而是茅草。茅草因其不用花费金钱,又比较容易采集,而且能遮风挡雨、经过几年才会腐败,故在曾经的中国,是普遍存在的建筑形式。小的时候,记得我家的牛圈,就是茅草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是用来居住的,证明当时作者根本没有住好房子的能力。
茅草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斜顶,一种是平顶。在雨水较多的江南,一般是斜顶,建盖时需要铺茅草二至三层,每层须用竹丝或铁丝进行固定,层与层之间仍然需要再次固定。在雨水不多的地区,也可盖为平顶,茅草铺好,加以固定,上面再覆盖泥土,屋顶还有晾晒、乘凉等功能。
茅草屋看似简陋,但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而且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一种象征,是建筑史上的一类代表性的建筑。遥远的上古时期,先民们从洞穴中走出来,先是在树上搭巢,其后便是用树木、草泥建盖屋舍,再后来掌握了烧陶技术,才有了瓦房。也就因为茅草屋的形成,先民们才进入了原始农业的时代,逐步走向了今天的文明。
大诗人杜甫,还曾为他成都浣花溪边的茅草屋写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就是如今的旅游景点“杜甫草堂”了。诗中叙述了茅屋被秋风所破导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并且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石头记》的作者,何偿不是这样的一位超脱高人呢?住在岌岌可危的茅草屋里,仍在孜孜不倦地执笔躬耕,以告天下人面对艰难困苦的解脱之道。
茅草屋
牖,窗户,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古时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一般开在北面或西北面。《石头记》中贾府的“牖”,要么是木格、要么是镂空,均有图案,外面都蒙名贵的纱。古时一般的人家,蒙牖的材料,最差也是透光的纸。而作者这时的牖,连纸都没有糊一层,屋外的蓬蒿,就是遮挡的材料了。
瓦灶,用土坯烧制的炉灶,其实是一种陶器、也可叫土器。土器未烧之前叫坯,烧制成功以后叫瓦。南方人俗称“行灶”,云南人俗称“风炉”,因其比一般的灶要小巧,可以随时搬动,是旧时江南乡村家庭常用之物。
云南有些地方使用的“风炉”,起源于唐时煮茶用的炉子。此种炉子,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炉内有厅,可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或两孔窗口,主要用于通风。炉身上半的窗口可以在烧煮的过程中放置柴火,下半的窗口可以除去碳灰。有些是在炉底开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洞口下可置承接炭灰的器具。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烹煮器具。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地方家家户户都用这样的炉子,在大灶烧火做饭的同时,风炉常用于烧水或烹煮食物。我们地方的风炉,又比其他地方的略具特色,主要区别在于取材。此种炉子,可以是铜制、铁制,多数是泥土烧制,而我们地方是用石棉和粘土混合制坯,坯阴干即可使用,不用烧制,石棉土坯在使用的过程中越烧越硬,最终即和烧制的一模一样。
瓦灶(泥炉)
绳床,俗称交椅,也叫胡床,古时绳床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佛教僧侣中,也见于行军中。“绳床”一称有文献记载时约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晋书·艺术·佛图澄传》九十五:“(佛图澄)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其作用是供当时僧人静坐禅修时使用。
绳床的样式,不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用绳子编织的“吊床”。《太平广记·异僧九·洪禅师》卷九十五所载:“四人乘马、人持绳床一足”,则绳床有四足;又据李白诗《草歌书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则可知绳床有靠背可以倚。绳床有四足、有靠背、可以坐,还可以躺。其形状应该与我们现在所见的躺椅非常接近,只不过有可折叠与不可折叠的区别。
然而,或许我们都想错了。曹雪芹所讲的绳床,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作者不可能天天坐在这么一个椅子上睡觉,况且还有家人。他所用的绳床,当比一般的床要简单得多,其架子应该与我们现代的体育用具“双杠”差不多,只是比“双杠”矮、杠与杠之间的距离要宽,床面当然就是杠与杠之间用绳子编织而成,上铺草垫子,就是一张简易的床了。
茅椽蓬牖、绳床瓦灶这八个字,完全概括了作者当时简陋的生活用具,可想而知其已达到了非常贫穷潦倒的地步。然而这样的贫困生活,并没有妨碍他的襟怀笔墨,依然孜孜不倦地作《石头记》这部大书,足见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然超脱于物质的束缚,这显然就是为什么后来的各抄本舍去了甲戌本的凡例前四,独留此条的原因。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作书本旨:以自己苦痛的经历和解脱之路,教世人以解脱。
(水木森【水目人曾】2017年5月21日)
绳床(当年释迦牟尼使用的绳床复原)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