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汪曾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高邮咸鸭蛋。这是汪曾祺对家乡的回报,也是家乡对汪曾祺的馈赠。
1920年3月5日,汪曾祺出生在高邮竺家巷一个富裕家庭。祖父汪嘉勋是前清秀才,虽然生活节俭,一个咸鸭蛋也要分成两半吃,但在买古董字画上却舍得花大价钱。父亲汪菊生自小耳濡目染,长大后痴迷于琴棋书画,汪曾祺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学习绘画,父亲的随和随性生活,对汪曾祺影响很深,以至于“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的绘画基础,就是在那时打下的。
汪曾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高邮的烟树帆影,芦花豆叶,熏烧和黄油烙饼都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记忆里。1939年,日本入侵高邮,19岁的汪曾祺不得不从上海转道香港,去投考昆明的西南联大,在这里,结识了他一生的贵人,老师沈从文。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昆明也不是一块净土。很快,日本侵略者又派飞机轰炸昆明,这些经过汪曾祺在后来的散文《跑警报》中都有描述。1944年,学校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学生必须去缅甸服役,否则不能毕业。汪曾祺没有参加体检,放弃了西南联大的毕业证书。这给他以后的生存带来很多困难。
在朋友的帮助下,汪曾祺去了当地一所中学教书,时间比较充沛,汪曾祺开始文学创作。1946年7月,他和爱人施松卿离开昆明,到了上海,因为没有毕业证书,工作难寻,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他提笔给沈从文写信,被骂了一句,沈从文说,你怕什么,你手里有一支笔。也就是从这时起,汪曾祺认定了文学创作的方向。尽管如此,沈从文还是让好友李健吾给汪曾祺在中学找了一个教书的职业,在这段时间,汪曾祺认识了巴金和沈从文的侄子黄永玉。
1947年夏天,汪曾祺和施松卿北上,到了北京,原因是施松卿得到北京大学一个助教的职位。沈从文帮汪曾祺在博物馆找了个工作,但单调乏味的工作不是汪曾祺所喜欢的,他还是想继续文学创作。于是,后来托人找了当时的文联主席老舍,去了文联工作,和邓友梅、林斤澜成为同事。
1958年,反右运动给汪曾祺带来莫名的厄运。这年秋天,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劳动改造。天性乐观的汪曾祺后来在《随遇而安》中写道,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1961年末,汪曾祺摘掉右派帽子,回到了北京。虽然严酷的政治斗争使他心境苍凉,但毕竟他才41岁,创作梦想还在。1962年1月,汪曾祺进了北京京剧团,当上了专业编剧。
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样板戏《沙家浜》,就出自汪曾祺之手。汪曾祺成为专业编剧两年后的一天,他接到一个重要任务,改编沪剧《芦荡火种》。
《芦荡火种》是根据江苏常熟地区的新四军故事创作的作品,按照毛泽东的意见改名为《沙家浜》。其中的“人一走,茶就凉”,是汪曾祺的原创,后来成为大家感慨世态炎凉的口头语。
汪曾祺应该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从1950年到文革结束,整整26年,很多作家的风格发生了变化。汪曾祺自认为是一个无名的文人,并不去凑热闹。1980年5月,60岁的汪曾祺改写了一篇他40年代创作的小说《异秉》。《异秉》中简洁风趣的文字,舒缓从容的语调,开启了汪曾祺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
汪曾祺的特点是写他熟悉的生活,写凡人小事,汪曾祺小说里有大量的篇幅是写高邮的人和事。可以说高邮是汪曾祺的文学故乡。
《受戒》写了小和尚和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初恋故事,创作初始,就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汪曾祺明知很难发表,还是利用10天写了出来,之后《受戒》被束之高阁,直到1980年7月,《北京文学》的主编李清泉慧眼识才,给发表出来,没想到立刻受到世人追捧。
《受戒》让汪曾祺在文坛大红大紫。1981年1月,被《雨花》杂志挂了很久的《异秉》发表,再一次引起震动。人们发现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这种写作手法颠覆了当时宏大叙事的审美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引起震动,是因为他的小说中表现了人情美,人性美,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久违的传统文化之美。有专家评论说,汪曾祺的作品,衔接了中国古代文学最精妙的部分,明清以来文人那种散淡的,自如的,充满了趣味和知识性的遗产,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
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是把故乡和文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鲁迅写绍兴,莫言写高密,马尔克斯写他的家乡。福克纳说,他所有的小说里面,就是写故乡那个邮票大的地方。
我最早接触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小小说《陈小手》。陈小手是一名男性妇科医生,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所以能专治难产、横生、倒生,中小户人家遇到产妇胎位不正,都会请陈小手接生。有一次,联军团长太太难产,找了几个接生婆都弄不出来,只好去找陈小手。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了出来。在送别陈小手的时候,团长背后朝他开了一枪,委屈地说自己的女人他也敢动。当时读完叫人忍俊不禁,但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他的小说、散文篇幅都不长,读起来让人感觉真的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从此后爱上了汪曾祺。闲暇,饭后,睡前,都要拿他的书读上几篇。2017年小外孙出生,我从沿海到济南照顾孩子,单位派人来济南给我拍宣传片,因孩子太小,拍摄地方选在弟弟的办公室和泉城广场。拍摄人员叮嘱我要带上一本书,拍摄我读书的镜头,我翻遍带来的行李,才发现我唯一带来的是一册《汪曾祺经典散文》。
汪曾祺的文字质朴、温暖,人也活得温润、通透。一个富家少爷,历经沧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得益于他随遇而安的豁达和幽默的哲学。
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说,过去家里条件差,汪曾祺找不到写作的地方,就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像老母鸡憋了一个蛋。有时候家人聊天,大家一起时攻击他,他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要对我客气点,要好一点,我以后可是要进中国文学史的人。
果然,汪曾祺以他的创作实力跻身于中国名作行列。他的老家高邮,也为他建了纪念馆。高邮,这个历史上曾因秦始皇筑高台,设邮亭而得名的城市,从此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