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由于最近选择了实习,每天除了在办公室学习工作经验以外,闲下来的时间就是读书了。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家里堆了各种各样领域的书,有些读过好几遍,有些一遍都没有读过。没想到这一读,竟让我养成了一种渴望读书的习惯。
写本文的必要性
这段时间以来,前后我至少阅读完10本书了,慢慢的慢慢的,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吸收不同知识差异愈来愈大。我觉得一定要整理出一个适合我的系统,至此才能无限制的高效率的走下去。
本文结构
我所构想的系统,应该是由三方面构成。读书前,也就是读书的准备工作;读书中,也就是该如何去读一本书;读书后,也就是如何证明你的确读懂了这本书。
1.0 读书前
读书前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如何去选择一本书,在一个什么状态下读书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1.1 选书
如何选择一门书真的是一门学问,市场上有太多层次不齐的书了,各种营销手段扑面而来。出书的人目的有许多,但出版商的目的只有一个,赚钱。所以如何判断书的价值就很重要了
选书我分为两条路,一条是主动,一条被动
先讲主动,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想买相关方面的书。你肯定不希望买烂书对吧,那么思考一下,好书的定义在于好,什么叫好?各大机构或者学校正在用的书籍,网络上评分特别高的书籍,每个推荐书的人名单里都有,等等之类。那在往下思考,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呢?问问相关领域的老师,问问感兴趣的同学,问问网友(知乎是个好东西),去网上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至此主动路搞定
那被动是什么呢,就是你无意间看到了一本书,你突然对他感兴趣看看要不要买。生活中我们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每天日新月异,人是不可能知道所有事情的,比如我当初对历史不感兴趣,某天突然看了明朝那些事儿那本书,突然感觉好好看,就买了。再比如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但谁会去特意买人工智能的书呢,你某天逛街,休息的时候旁边正好有本书,你无聊拿来看了一些,发现好好看,然后就买了。我有许多书都是无意间,被动得到的。这条路判断好书坏书就更简单了,直接去网上把书名打出来看看评价就好了,好或者坏,如果评价很差,你又被勾引起了兴趣,那你就直接在主动去找其他的书就好了
绝大多数人的选书过程都是被动→主动→选好书
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主动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寻找书。另一个因为这本书,对这个领域感兴趣。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当年,我买乔布斯传的时候,其实我对苹果,乔布斯一点兴趣都没有,但当年乔帮主创造iPhone,最后去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了乔布斯传,顺手买了回家看,最后对乔布斯更加感兴趣,又选择了其他相关的书。
1.2 仪式感
这个就是关于读书前最重要的一个东西,你光选择了好书还不够,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与状态,它将直接影响到你下一个阶段读书中的表现
为什么科学发展这么快,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翻天覆地变了个样,唯独书依旧和几千年一样呢?就算现在有电子书这个队友竞争,但你看看现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我认为纸质版的书活下来的原因就是仪式感,人是有情绪的,不像机器,全天二十四小时高效率工作。那么人如果要保持高效率的工作,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仪式感。设想你进了全世界最厉害的投行,你身边的人都超级努力,你会不努力吗?
仪式感可以被很多影响,你身边的环境,身边的人,自身的心情,状态,甚至我告诉你,你在看书之前在桌子上摆一杯咖啡都可以增加仪式感。去图书馆看书,和自己在家看书,和你用手机看书,怕是截然不同的吧
你可以反驳我,说肯定有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高效率看书。在我看来,厉害的人与不厉害的人的区别就在于厉害的人他们可以一直保持住仪式感,让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仪式感影响最小,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会被一个微信消息所打扰。
2.0读书中
有了一本好书,和一个好的读书状态(仪式感),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读书中。读书的本质是了解,思考,收获。那么应该怎么去读一本书?
2.1书的内容
我把一本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理性部分,感性部分,无效部分。每本书都必定有这3部分,而我们就需要去判断,然后使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
理性部分就是需要思考的部分,一本高等数学这本书,我觉得百分之90都是理性部分吧,你需要不停的去思考
感性部分就是作者对于理性部分所做的附属话,比如我看的未来简史这本书,书中就有大量的感性部分,各种举例子,对比,列数据之类的。可以简单理解为除开理性部分和无效部分的内容就为感性部分。
无效部分就异常简单了,每个作者或多或少的都会自卖自夸吹牛逼,比如我在背景就写过这么一句话,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这句话对于你们读书的目的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最多就是了解我一点点。
一本烂书的无效部分就太多了。
每次阅读时,时刻分清楚现在读的是哪一部分,因为对于无效部分来说,我们看一眼了解下就可以了,不需要去思考,不需要去记忆,忘了也就忘了。对于理性部分来说,是最需要思考,也最需要回味的地方。感性部分,可以迅速用速读去读完记忆。
2.2书的结构
其实我读书最开始做的事情,就是去看目录,看看本书的结构是什么,这样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更方便我去思考,总结内容。
总而言之,读书中,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你一定要把所有进入脑海里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归纳,把内容结构分清楚有助于整理这些知识
3.0读书后
其实这里我所理解的读书后,其实也可以是在读书中完成的事情。
3.1思维导图
这相当于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可以在边读书边做,也可以看完一章做一章,也可以看完整本书再来做
3.2Summary
一时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这个东西,summary和思维导图截然不同,甚至于我现在越来越看中summary了,因为思维导图只是一个结构,你只能看到理性内容的关键词,但你看不到感性内容,比如思维导图中,未来简史作者把人类古代遇到的三类问题分为,饥饿,瘟疫,战争。但关于这3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至少说了4,5页的感性内容来论证,在我看来这些感性内容更重要。但思维导图上面完全无法显示出来。
3.3全脑速读法
一本书说实话,永远不可能只读一遍。有的人第二遍会更认真的读,有的人第二遍会更快的略读,在这里每个人都需要的方法,快速阅读,阅读速度与理解速读全开。
我个人的观点,到底如何判断是否读完了一本书,就是你能否在别人面前只借助你记忆力就复述玩绝大部分的内容,并且要通俗易懂,结构分明,让人家不糊涂。
所以我的系统是:读书目的,能否记住绝大部分内容,并完整复述出结构分明,通俗易懂的内容。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要学会自己总结全书,就必须掌握思维导图和summary,但记忆力总是会遗忘的,我们又要学会速读,5分钟就可以读完一本书。
那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在读书期间,就需要去思考书的内容与结构,不然一本书读完什么都记不住
那为了达到能分辨书的层次,我们一定要选一本好书,因为只有好书才有逻辑,内容分明,而不是通篇吹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