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那就去做,唯有行动才能破解

“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那就去做,唯有行动才能破解

1、行动力作祟

有没有这样的情况,知道很多道理,就是不想去做,以为知道了道理就是拥有了道理。

收藏了很多文章,就是不想去看。总想着什么时候好好学习,可也总找不到学习的时间,于是,文章躺在收藏夹里寿终正寝。

究其原因,还是行动力在作祟。

细数这世上的难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条。

有太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深层的原因,还是行动力这个罪魁祸首。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个死结,越拉越紧,以至于眼看着自己成为“认知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却不知如何是好。

当他们看到同龄人,甚至是后辈通过扎实的行动功成名就时,那些懂得的道理就会一股脑地化为焦虑倾泻而出。懂的越多,焦虑越多,无力之下,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2、认知也是一种技能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项技能都是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的。

所有的技能学习都遵循这个规律,诸如走路、说话、画画、弹钢琴……技能学习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直到可以利用潜意识自动执行。

大脑中的神经元只有在不断刺激,不断产生链接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回路,产生强关联,建立新连接,形成新技能。

就像骑自行车,光知道不行,还要反复练习才能会骑。这知道与做到之间,是要经历“反复的练习”才能达成“做到”的这一结果。

再如写文章,光知道结构,内容,开头结尾的窍门还不行,还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在实践中摸索怎么开头,怎么布局,怎么找到相应的观点,怎么获得有说服力的案例,又怎么结尾,等等。

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知道”二字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来习得,才能达到真正的“做到”,称得上初步摸着了“写作”的门槛。

3、接受暂时的不好

任何的技能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因此,在技能初期,一定要有这样的思想认知,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有一颗不断进取越来越好的信念。

就像弹琴,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很正常,多练习就会好的。

写作也是这样,多次的练习熟能生巧。

关于这一点,《思维导图》的作者东尼·博赞和巴利·博赞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养成习惯时大脑的工作情况。

当你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一些,就像在丛林里清出一条小路一样。一开始非常费劲,但是随着你经过这条路次数的增加,这条路也会开辟得越来越彻底,你所遇到的阻力也会慢慢变小。到最后,这条小路会变得平坦而宽阔。

这从侧面证明:只要不断练习,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必然会越来越强,即使你感觉自己暂时在退步,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可能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

希望和耐心都藏在你的刻意练习里,藏在不断强化的神经元关联里,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件事,只要持续练习,你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做得好,总有一天,你会真正体验到那种“做到”的快感。

4、践行“知行合一”。

我们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改变。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当我们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我们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那么,从现在起,给自己找到渴望改变的事情,并不断加强练习,总有一天,会掌握技能,得到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