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些报道台湾女作家自杀的消息,我不禁感叹:我原以为台湾社会跟我们会不一样,结果也一个德性。
台湾跟大陆比,经济更发达,信息更通畅,按理说,一些重要的认知,更容易被普及。但从林奕含的例子来看,并没有。
杀死林奕含的,有如下几个认知的偏差:
1 小孩子不需要性教育。
在林奕含的小说里,女主的妈妈认为“需要性的人才需要性教育‘’。据说林本人也试图与父母探讨情欲的话题,被拒绝了。
中国的家长就这德行,谈性色变,就直接选择不谈了。不谈性,怎么谈防止被性侵?
更不可理解的是,你自己觉得扭捏不想谈也就罢了,还有家长抵制性教育教材。今天你抵制有理了,明天你孩子受害了,你不就是帮凶吗?
抵制性教育教材的家长,是一群惊吓易感人群。他们看到书里介绍男女生殖器,惊吓了;看到介绍防范性侵,又惊吓了。
他们觉得小孩子的世界,应该是纯真无邪的。
我就纳闷了,你们当年还是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时候,难道不是互相之间对对方的生殖器都很感兴趣的吗?这种兴趣只是出于人类天生的好奇,有什么好惊吓的?把这种好奇往不好的方向去想,是成年人才有的思维。
不是曾经都是小孩子嘛,装什么蒜啊。
至于社会上各种程度的性侵犯,从统计数据看,就是高发的。这也就意味着,防范是需要的。
更有糊涂的家长,孩子都长十六七岁了,还觉得人家是小孩子,还觉得:需要性的人才需要性教育。十六七岁还不需要性?
不是都曾经十六七岁嘛,装什么蒜啊。
成年人的最大问题是,一成年,就忘了自己小时候是什么德行。你小的时候,真的就纯真无邪?
2 老师绝对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
中国人对老师的无原则尊敬和信赖,简直令人发指。
我觉得一个人之所以得到尊敬和信赖,是因为他做了让人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事情,而不是因为他的职业被社会定义成老师。认为老师都是好的,是没有常识的偏见。
因为认为老师都是好的,所以林可以多次一个人去老师的房间,所以家长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这是偏见。
一个男老师跟一个妙龄美女学生长期共处一室,觉得不会发生什么,这叫做没有常识。因为这个男老师首先是一个男人,其次才是一个老师。如果他没有一点冲动,我觉得大家就不要相信什么进化论了。
知乎上很多人攻击性侵的狼师,我觉得攻击的对,就该攻击。但是,我并不认为我们这些人中的任意一个,在有这样的狼师条件时,能保证我就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甚至做出非分的举动。
把这一个狼师骂到死,也只是这一个而已。要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就要达成一种共识:男老师和女学生,是不应该关起门来独处一室的。
3 文学是神圣的东西
林在访谈里说: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语境和传统?
相信中文?中文有什么可以信的啊。一个搞中文文学创作和教育的男老师,就不可能做出性侵这种事情?他就不是男人了吗?中文有如此神圣?文学有如此神圣?传统文化道德有如此神圣?
把任何东西神圣化都是不好的,因为你会因此丧失判断力。
而且,文学是个很奇怪的词汇,物理学可以研究物理,生物学可以研究生物,文学研究什么?文学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人类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和记录吗,研究什么?最关键的是,又有什么神圣的呢?
林自己,被这个认知搞得挺痛苦不堪,真的让人心疼。狼师背叛了五千年的语境和传统,但是他没有背叛他的生物本能。后者比前者更真实,更能作为判断依据。
中华文化圈就是这个毛病,把写作这件事情,搞得很神圣,把作家,搞得很神圣。别人家的文学课,用来教你如何阅读和写作,进而学会如何思考与学习;我们的文学课,用来跪舔,用来神圣化。
总之,在林的这个案例里,我看到的是愚昧:对性扭扭捏捏,对老师和文学产生迷信。所以,与其说杀死林的是三大元凶,不如说是俩个:那个狼师,以及,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