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无意,又或许是注定,《皮囊》就这样潜入我的生活里。起初,我是把它当作午后闲暇的翻看,可后来,却放不下它了。
起初见它,格外不显眼,米黄色的书皮有一种老旧的嫌弃,对于长篇小说,我是不擅长去读的,得花上好一阵功夫去琢磨它,因而《皮囊》的短篇符合了我对于打发时间的要求,可以随时拿起放下,但是,我又放不下了,许许多多的疑问在我脑海里闪现。
首先就是书名的意义,为何偏偏用“皮囊”这样近乎不常见的词汇。之后我看到了第一篇的题目,也叫做《皮囊》,我自作主张地认为,那是和古代诗词一样的用法:本来没有题目,就用诗文的第一个词汇来作为题目,并无其他意义。有一种轻微地对于作者态度的厌恶感。
是的,我是错的,当我通读了它之后便立刻浮现了这样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啊。
我几近爱上了它。文中那质朴地、醇厚地、浓郁地文字和家乡味道常常让我陷入幻想。在北方生长的我多么想看一看江南的路,听一听我半懂不懂的闽南话,该是有多新鲜,它,满足了我的想象。
常常以一个孩童的身影游走于微微潮湿的石板路,穿过只够一人通过的小巷子,来到海边,晃荡着满是泥土的小脚丫,两手撑坐在海岸上那块常和海水嬉戏的岩石上,带着海腥味儿的风吹过他汗津津的额头,带来海鸥的欢愉声。坐累了,便“咚咚咚”地跑回去,撞到了来散步的阿太,还没等阿太抱怨他“黑狗达,你怎么这样莽莽撞撞”时,他已跑回家,母亲嗔怪地责备着,要他换了衣服吃饭去。
我羡慕他遇见的总是有趣的人,这些人也常常跑到我的脑海里,说着他们的故事。那个敢于活出自我的“张美丽”,那个天才文展的改变,那个不负青春的“厚朴”,和两个“阿小”的纠葛……都是我所喜欢的样子。其实啊,我明白,我身边也有和“阿小”“厚朴”“张美丽”一样的人,怎么就没把他们记录下来,那一定是不一样的人生啊,于是我也便钦佩蔡崇达老师的洞察力。
同样颇有感触的,是他对于亲情的热爱。他对于父亲,有一种遗憾而又执拗地怀念,他的父亲是患病而终的,他认为在父亲生时没有过多的孝顺,过世以后却有无尽的遗憾,在他的文章里颇有体现。他的母亲,也是一个倔强的女人,对于她深爱的丈夫有无限的爱恋,让人动容。这样细腻的笔触,总是也让我想起我的父母,父亲为了满足家庭的需要辛勤工作,也生了百发,却是倔强地不肯服气,母亲的操劳我也不愿提起,因为我明白,我什么都做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担子也在一点一点地加重在我的肩上,这是我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和人生的必要轨迹,蔡崇达老师对于亲情的热爱,也是我所拥有的,这种情感,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通读完《皮囊》,没有读完其他书那种畅快淋漓,但是有淡淡的回味,是一种飘摇的香气,从江南古道传进我的鼻腔里,流进我的心里,历久弥香。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况下,我去采用的是一种现成的、狭隘的、充满功利而且市侩的逻辑——怎么能尽快挣钱以及怎么能尽量成名,用好听的词汇就是所谓“梦想”和“责任”。”
“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力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