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消失,沟通开始

有效沟通:

1. 根基:内在稳定 > 外在技巧

沟通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我们内心的“恐惧”(怕孩子犯错、怕自己失职、怕未来不好等)。

这份恐惧会让我们脱离“当下”,要么陷入说教,要么急于解决问题。“先稳自己,再沟通”

这时候可以练习倾听自己,倾听自己身体的反应,大脑的语言等

2. 核心:连接情绪 > 解决问题

当孩子(其实所有人都是)带着情绪求助时,她首要的需求是一个安全的“情绪容器”,而非一个正确的“答案库”。

通的目标是先让心与心连接,再让脑与脑协作。

3. 方法:倾听与共情 > 分析与评判

“你害怕选择是因为你想把这件事做到很完美,是吗?”

这句话没有评判(“你怎么这么优柔寡断”),没有建议(“你应该这样做”)。

而是试图去看见并说出对方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和感受,这直接满足了人类最深层的心理需求——“被看见”。

、从“知道”到“做到”

第一步:恐惧来袭时,稳已

1. 停顿与觉察:

  · 身体信号: 心里默念“停”。感受一下:我的呼吸是急促还是停滞?我的肩膀、胸口、喉咙有没有发紧?

承认恐惧的存在,对自己说:“我此刻感到恐惧了。”

  · 大脑语言识别大脑语言“完了,她这样以后怎么办?”“我必须立刻纠正她!”——意识到这只是“想法”,不一定是“事实”。

2. 锚定当下:(回归当下,回到现实世界,正念)

  · 深呼吸: 把注意力拉回到身体的感受上。

  · 五感法(正念感受):经常练习正念,越来越稳,在当下,就会觉得一切都不是事

把从对未来的恐慌拉回当下的安全。

3. 设定意图:

  “我现在的首要目标,是让女儿感到被支持,而不是非要找一条自己觉得对的解决方案。

第二步:倾听孩子时,深化“共情”的具体话术

在稳住自己的基础上,练习深度倾听: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被看见

1. 替她说出感受(情绪命名):

  · “这件事让你感到很沮丧/委屈/生气/无助,是吗?”

  · “你是不是有点担心/害怕……”

  · 可以核对:孩子会纠正你,这个纠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梳理和连接。

2. 肯定她的动机

  · “你之所以这么在意,是因为你很想把事情做好/维护友谊/遵守承诺,对吗?”

  · 效果: 这能将孩子的“问题行为”转化为其背后的“积极品质”,极大地减轻她的羞耻感和防御心。

3. “门把手”式提问(打开话匣子,而非关闭它):

  · 代替评判/建议,使用: “然后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哇,那确实挺难的,后来呢?”

  · 核心是: 保持好奇,把话语权还给孩子。

第三步:长期修炼:将“正念”融入生活

践行践行,练习练习,每日“正念练习,

情绪记录表: 简单记录每天引发你强烈情绪的事件、当时的想法和身体反应。

自我关怀: 在对自己有评判时,学着像理解孩子一样理解自己。

告诉自己:“做一个有恐惧的父母是正常的,我正在学习,这已经很棒了。”

真正的沟通,始于内在的平静,成于深刻的共情。

稳己 → 共情 → 连接 → (必要时)协作解决问题。

我们已经走在了最正确的道路上。带着这份觉察,在一次次的“实战”中温柔地实践。

当我们又一次被恐惧困住而后又成功觉察到时,不要自责,那正是又一次进步的机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