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声响把我吵醒,睁开眼睛,看着沾满尘埃的玻璃,一颗一颗凌乱的黑点,透过对面建筑的房顶,能看到一块刺眼的天空。
有人在楼下启动摩托,从有规律的声响中,我知道他在狂躁地扭动油门,时而松开,时而加油。我拉了拉被子,把头埋得更深些。

‘‘哎,这声响是粗鲁的”
他的车子有更好的运行状态,但是床上的人们却被提前吵醒,这人一点也没有考虑过别人,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他是故意的,借着这轰鸣在宣告着他趾高气昂的一天。挂上档,他驶出了巷子,轰鸣过后的安静中,我能听到自己的想法:
“要是有个隔音更好的房子就好了,实在不行把窗子换了,换个双层玻璃。”
“这种入侵式的声音,逼得我想建个碉堡”
过了一会儿,又有了另一种想法。“就这样吧,美妙的一天还没开始,不能太生气,影响了自己的心情 "
"这房子又不是我的,装上玻璃哪天离开这的时候,我还要拆走啊”
“现在人工多贵,材料多贵” 思考到了终点,结论是:我住什么样的房子还是取决于我的腰包。
这个房子按我的说法就是贫民窟,是没有隐私的,楼上楼下,小孩的哭闹,还有各种摩托车的声音能听的一清二楚,对面的建筑比我们高出太多,简直是360度全景监视,好在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建筑通常是厨房朝向我们,油污糊住了他们的窗子,应该很少有人在满是油污的窗子旁边偷窥。
这间房子最大的不便之处,门的开口位置有问题,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不符合直线最短距离的原则,导致洗个碗吃个饭都要在房间里绕来绕去。这一点体会让我有了一个想法,如果哪一天我自己要设计房子的话,我应该按照流水线的模式来,从刷牙吃饭洗澡一步一步开始,结合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设计一个效率最高的房子,减少在房间内绕路。如果是一间长久居住的房屋,结构上的合理调整减少绕路的时间,每天省出的时间乘以居住年限绝对是一个可观的回报。
在我的构思中,合理的建筑应该像客家围屋一样,在围屋中转一圈,吃喝拉撒睡就解决了,围屋的中心点应该是使用最频繁的区域,比如说工作区,厨房,储物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