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一位皇帝。
他不是汉人,却进了汉人的史册,他只是一位皇帝,却受到了后世艺术家文学家的膜拜。
他就是拓跋宏。出生在大同。
他5岁即皇帝位,23岁亲政,26岁迁都洛阳。
也就是说,他的童年和青年是在大同成长起来的。他为大同留下了云冈石窟,为艺术留下了一座宝库。
他的生命很短,却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汉化改革。
由于平城地处塞北,偏远于中原,城内鲜卑族势力强大,汉化改革很难进行,于是,拓跋宏决定先迁都再改革。
在当年的八月,他亲率20万大军及文武官员从平城向南进发。一到洛阳,即下令暂时停留,他巡视汉魏晋故城殿址,察看洛河桥及太学的汉魏石经。此时正值雨季,大军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淫雨连绵,道路泥泞,士卒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随行大臣叫苦不迭。孝文帝装作没看见。有一天,天还下着大雨,他却身着戎装,骑在马上,下令三军继续南进。众大臣纷纷跪于马前,苦苦劝阻。孝文帝说,南征是大事,怎可说停就停,形同儿戏;若不南征,只有定都洛阳。群臣无奈,只得同意。就这样,迁都之事定了下来。
拓跋宏迁都洛阳之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要求,所有鲜卑人穿汉服,和汉人通婚,学说汉话,改汉姓,规定,30岁以下在朝为官者不说汉话一律撤职。
轰轰烈烈的一场汉化改革运动由此风行,皇帝拓跋宏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
我猜想,那个时候的拓跋宏,每天一定是笑着醒来,每天一定可以满面春风的主持朝政吧。
拓跋宏的汉化改革,让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偶然间,也为之后的关陇集团的崛起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余秋雨先生曾说,拓跋宏给汉文化带入了一股“胡风”,将胡人马背上的雄风带了进来。
他拿西罗马帝国来比较。
说,这个时候是历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因为当时地球上存在着最大的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当时的西罗马帝国遍地蛮族,政权不稳。中华帝国,也遭受着同样的侵扰,影响最大的就是“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外族趁着西晋内乱,乘火打劫,逼迫汉人”衣冠南渡“,造成了南北割据,政权林立,战乱不绝。
当拓跋宏9岁的时候,西罗马帝国被外族灭掉亡国,从此,欧洲进入了长达1200年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可是中华帝国在17年之后,因为拓跋宏的这次改革,再次焕发生机,并在之后的一百年后,孕育出了隋唐帝国。
所以说,拓跋宏的历史功绩承前启后,也是空前绝后。他的一次汉化改革,拯救的不只是一座洛阳城,而是整个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基于这次新鲜血液的注入,再次迸发出了生命之光。
难怪余秋雨会动情的在云冈石窟一块碑上写了”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这八个字,字字饱含深情,叫人抚碑感喟。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33岁的拓跋宏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南伐途中。
3年后,独孤信出生。
36年后,北魏分裂,关陇集团初步形成,隋唐帝国的两位开创者也因为这层关系成就了各自的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