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讲讲这个吧!”宝贝玩着玩着就会从他自己的小书架上拿来一本书对我说。当然,我也不能扫他的兴,无论手中在做什么,我都会放一放,开始和他咿咿呀呀地讲起来。他也不停地问呀问呀的。我就耐着心回答着,这是很幸福的事情,这是很快乐的时光,这对我来说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看着他听故事时幸福而满足的笑脸,我的心里仿佛也开了一朵幸福之花。而这一切美好都应该感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至宝-------书。
宝宝两周岁多了,我给他买了一些书,相对于别的孩子的玩具来说,宝宝的书要比他们多一些。也许是弥补自己童年的精神缺失吧!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书的时候,是在听爷爷、姥姥和姥爷给讲的神话故事中长大的,特别羡慕故事中的主人公,什么书生呀,秀才呀,因为他们总是有很多美好的境遇。渐渐长大了,最爱看的是过年时贴在墙上的连画。每年过年爸爸和妈妈都会买几张有故事情节的年画回来,那是我心中过年的标志。色彩斑斓的图画吸引着我们姐弟几个趴在墙上,踮着脚尖看呀看,爸爸妈妈就会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后来,姐姐认字了,姐姐开始给我们读。再后来,自己认字了,自己读。读着,读着,发现画后面还有字,就是上一年或上一年的上一年的画,然后就试图将这个年画揭开看里面,虽然知道爸妈是禁令的,但是每次揭破了爸妈也不会说我们,只是弄点浆糊在把它很仔细地粘好。现在想想会禁不住笑出声来。
还记得小时候最爱做的游戏就是和姐姐、弟弟玩找字的游戏。因为满屋子的墙上都是用报纸糊的,有的时候为了找一个字会发现一个小故事在棚上面的报纸上,就会仰着脖子看上一会,当看完时才发现脖子已经酸了。还有的时候会发现被摞后面的墙上有有趣的内容,就会趁妈妈放完被子后,自己跑到柜子顶上,爸爸妈妈看我们上不去,还会帮我们一把。然后就蹲在柜子上看,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看着铅印的字,心中是那么满足。上学后第一次做手抄报,有一位老师在一堆手抄报中拿出我的那个说,“这个是谁做的?长大能当编辑。”那时候我就开始了我的文学梦。
不知道爱读书的爸爸从哪弄来一本《雷锋日记》,这应该是我童年时最完整的一本课外读物。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本书的封面是红色的,上面是金色的字,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现在想起来书里的片段我还能背诵下来,书里插图中雷锋小时候那对地主老财愤恨的表情和他后来当兵时对人民的灿烂的笑容仍清晰地展现在脑海里。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学习写读后感,全班同学中只有我一个人是合格的,而且是老师大肆表扬,当成范文在全班讲读的,这都归功于《雷锋日记》。
有时候还会看见一些没有封面的书,可是看了上没有下,或者没有结尾,没有开篇。“妈妈,阿庆嫂是谁?沙奶奶是谁?”妈妈会告诉我是《沙家浜》里的人物,然后会给我哼唱几句《沙家浜》,那时候我就会把妈妈想象成阿庆嫂,把姥姥想象成沙奶奶。就是这些残缺不全的,泛黄的无色无图的书让我的童年有了一丝别样的色彩。
后来上大学了,我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去阅览室,去图书馆,但是自己没有方向的泛游在书海里,现在想想自己浪费了很多大好时光。还算让我欣慰的是上学的时候写过几首诗歌和散文,没有任何信心的投稿,居然被印成铅字还得到稿费,这让我圆了自己儿时的梦。
说真的我特别非常喜欢书,但是因为自己很浅薄,做很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当宝宝来到我的生活中后,我最想让他做的一件事就是走进书的世界,让那跳到这灵性的有生命的文字成为他的伙伴。我喜欢现在卖的形形色色的益智玩具,电子玩具,这是我小时候不曾见过的,但是工薪水平的我从来不会给他买那些比较贵的玩具,我觉得很奢侈,而当我看见各种绘本时,却如获至宝。虽然薄薄的几页小书价格也都蛮贵的,但是我还是会买下来。每次买回来新书,我都有一个习惯,先用鼻子使劲嗅嗅那墨香,然后陶醉地闭上眼睛,让那淡淡的墨香沁入脾胃。每次为儿子买回新书,我都是第一个读者,然后和宝宝分享。在和宝宝读童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前段时间看完朱永新的《我的阅读观》时,再次印证了我看童书是对的,最美的童书蕴含着最美丽的人类精神。我和宝宝一起读童书,重温童年。感谢书!感谢我的宝宝!
“妈妈,别写了。咱俩读书吧!“
“好!”宝宝翻开书,“妈妈讲讲”,······
“小猪打了个哈欠睡着了”,“宝宝打了个哈欠睡着了,妈妈,咱俩也睡觉吧!”
枕着书香,宝宝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