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是屈夫子一跳得来的,不能辜负他老人家,这个假期的第二天,我翻开了买了很久,想看了很久的书<我们仨>,一个多小时也看了近一半,看了杨先生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的回忆。
1、对女儿的挂心
纵然是像杨绛先生那样的女性都觉得自己作为母亲对女儿的牵挂也是绵绵不断。人们常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女子本柔弱,为母则强,母亲时时刻刻总会惦记着自己的孩子。书中第一部分,杨绛先生描述了一个场景,陪伴钱钟书先生去参加一个会议,女儿也陪着,只是并不是每天都来,每周一次,因为实在手头工作太多。但是后来女儿生病了,为了安慰杨绛先生,女儿并没有说什么。其实女儿圆圆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有那么严重,只是觉得住院治疗,半年就可以痊愈,就可以继续陪伴了父母了。圆圆住院期间,杨绛每日都会做梦,梦里都会去看自己的女儿,陪伴着女儿,也不辞辛苦地去看望自己的女婿,终于断断续续知道了女儿的病情,很严重。杨绛先生的梦也从原来的节奏轻快到后来的越来越沉重,沉重到她不愿意去做梦,因为梦里很残酷,梦里自己的女儿慢慢在离自己而去。女儿对杨绛夫妇也是满满的爱意,自己临别之前,还去看望了二老,不能为二老养老送终,心有不安,但是看到父母对自己的体谅,对生活的热爱,她安心地离开了。就像书里旁人说的那样,在睡梦中走了,无牵无挂了。
2、对先生的情深意重
书中第一部分有虚构,可以看出其实钱先生很早之前就身体不适,杨先生创造了一个梦境一样的故事来和老伴话别。小船一段一段地走,杨先生一段一段地送,虽然人们常说长痛不如短痛,但是面对这样的天人相隔,我想这样的方式也许是最好的。留住自己最美好的回忆,慢慢回忆,到了时间,转身再离开。杨先生没有对钱先生有什么抱怨,就像她的一生为了钱先生放弃了很多,以绿叶的姿态衬托着钱先生这朵红花,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大概是找不到了。
我们仨里的他们仨,都是在好好地告别。杨先生写文怀念他们,仿佛他们两个还在,娓娓道来,和他们的点滴生活,自己对他们的牵挂,恰到好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追思。
下午看文很有感触,但是临写文的时候,觉得还是文思不够涌动,可能还是读书少的原因,肚子里没有那么多墨,说来说去也只是那几个词。
多读书,读好书,不带着任何目的地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