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和孩子沟通,但常常感觉像是在对一堵墙说话。我们苦口婆心,讲道理、摆事实、甚至威逼利诱,但孩子不仅不听,反而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沉默。
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你沟通的出发点上。
当你开口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孩子”时,你的沟通就已经注定失败了。
没有人愿意作为一个“问题”被改变
请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伴侣对你说:“我来跟你谈谈,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勤快/更温柔/更会赚钱。” 你是什么感觉?
你立刻就会竖起防御的墙,感觉到被否定、被指责,内心只有一个念头:“你凭什么觉得我不够好?你凭什么来改变我?”
孩子也是一样,甚至更敏感。无论你的“改变意图”包装得多么美好(“我是为你好”),表现得多么有耐心(“我们来好好说说”),只要孩子察觉到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改变他、修理他,他就会抗拒。
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问题”,需要被对方“处理”。
粗暴的“好坏”标签,忽视了人的复杂性
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一个复杂的情感世界。
· 一个孩子沉迷手机,里面既有逃避痛苦的挣扎,也有获得快乐的兴奋。
· 一个孩子对你撒谎,背后很可能藏着“对你不信任的恐惧”和“害怕被惩罚的焦虑”。
如果你只是简单地给行为贴标签:“玩手机=不好”、“撒谎=坏孩子”,你就完全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复杂内心。你关闭了真正了解他的大门。
很多家长最喜欢做两件无用功:
1. 批评指责:不断强调问题,把孩子钉在“问题儿童”的耻辱柱上。
2. 让孩子做保证:“你保证下次不玩了!”“你发誓再也不骗我了!”
让孩子做保证是最无效的。 当他做不到时,他收获的只是双倍的挫败感——“我不仅没做到,我还言而无信”。这不会给他力量,只会让他更加厌恶和否定自己,从而更想逃到网络世界里去寻求安慰。
把“我想改变你”换成“我想了解你”
真正的沟通高手,不是说服高手,而是** empath)**(共情)高手。他们切换了一个神奇的视角:
从“法官和罪犯”的关系,切换成“盟友和队友”的关系。
· 旧的出发点(无效): “你这个问题必须改,我要来教育你。”
· 新的出发点(有效): “你这样做,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和好处。我很好奇,我想试着理解你。”
当你真正对他的世界感到好奇时,你的问题和语气会完全不同:
· 关于玩手机,你不会说:“别玩了!” 而会问:“这个游戏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是和朋友一起合作的快乐,还是通关的成就感?” (认可他的感受)
· 关于撒谎,你不会说:“你怎么又撒谎!” 而会问:“是不是你感觉跟妈妈说实话不太安全? 你担心我会生气?” (探寻背后的原因)
真正的支持,是“做不到也没关系”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把他从“改变”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不要再说:“你必须做到!” 试着说:“我们一起看看能做多少,做不到也没关系。”
这句话的力量是巨大的:
· 它消除了对失败的恐惧。
· 它传递了无条件的接纳:“无论你能不能做到,我都爱你。”
· 它把“你一个人的战斗”变成了“我们共同面对”。
总结一下:
有效的沟通,不是一场旨在改变对方的辩论赛,而是一次邀请对方进入自己世界的探索之旅。
当你放下“改变者”的身份,拿起“好奇者”和“盟友”的身份时,孩子才会放下戒备,对你打开心门。他才会觉得,这个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原来也是被爱的。
这份来自现实关系的爱和接纳,才是把他从虚拟世界中拉回来的、最强大也最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