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郡是曹魏拱卫中原地区的屏障,也是曹操能始终保有荆州利益,并有望继续南征而不可或缺的跳板。而襄阳和樊城就是南阳郡的门户,对曹魏而言,绝对是寸土必争、不容有失。不论东吴是否联合出兵,曹操都不会对来势汹汹的关羽坐视不理。尤其是在于禁、庞德等全军覆没后,关羽已经成为曹魏之头号大敌。
对于被围成铁桶一般的襄樊两城来说,若要击败关羽,必须要有更多援军到来。彼时内外夹击,才可能一战而解襄樊之危局。于是,曹操很快便派第一支援军赶赴襄樊。而领军大将,则是关羽的一位故人——曹魏名将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东郡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他既是关羽同乡,又和关羽惺惺相惜,互为知己。徐晃领兵多年,文武全才,是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深得曹操重用。
徐晃带兵严谨,擅长谋定而后动。到达襄樊战场外围后,经过观察,徐晃发现关羽对襄阳、樊城的包围愈加严密,毫无破绽。加上他知道自己所率军队内多数人都是新兵,毫无上阵对敌经验,不可能是关羽大军的对手,于是命令部下行军至阳陵陂后就地驻营。待曹操派徐商、吕建等将领所率第二支援军到来,徐晃才整合全军,随即下令军队急行军至偃城。此时,关羽的大军前锋部队就在偃城驻扎。
将在谋而不在勇,徐晃决定智取。他命令曹军假装挖掘壕沟,设置工事,扬言要截断关羽后路。关羽见曹军势大,唯恐被其围而歼之,遂放火烧了营地后全军撤走。于是,徐晃所部兵不血刃占领了偃城,并开始两路齐进,且步步为营,逐渐逼近了关羽大军。直到距离关羽包围圈之外围仅有三丈左右时,徐晃才下令就地扎营。他仍然不着急进攻,而是继续耐心等待后续援军和最佳时机。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自古名将皆深谙其理。这时候,孙权给曹操写的密信派上了用场。因为东吴所谋者大,意图一举拿下荆州,所以孙权在信中要求曹魏一方能严守密信内容,不得外泄。曹操询问属下的意见,绝大多数人同意保密,只有董昭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密信不外泄,只对东吴有利,而如果泄露出去,对曹魏一方却有更多好处:其一,关羽若得知孙权出兵,或许会撤军回南郡,那么襄樊之围立解;其二,关羽撤军后,必会与东吴大军交战,己方可以坐山观虎斗,且从容部署,觅得战机;其三,将密信告知被围困的曹仁等将士,定会提升军中士气;其四,纵然关羽自恃勇武,亦恐中离间之计,不愿撤军,其军心也必然涣散,那么击败关羽将更有把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果然,曹操称善,于是将孙权密信抄录多份,命令徐晃将其用箭射入关羽营内和襄樊两城。
“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吴军准备派兵西上,乘关羽没有防备突袭并击败他。江陵、公安城池坚固,关羽若丢失两城,必然会撤军而逃,那樊城之围不救自解。请求您保密,以防关羽有所防备。)
当这封信出现在关羽军中的时候,一片哗然。毕竟将士家眷及财物尽在大本营江陵城内,自上而下自然担心不已,军心已然不稳。而关羽却将信将疑,进或退,他难以速下决断。
此消彼长,而樊城内曹魏将士见到孙权密信,军心果然大振。
终于,关羽为他的犹豫不决付出了代价。很快曹操派出的第三支援军,由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力也先后赶到,徐晃实力大增,终于可以和关羽一决胜负了。
此时,关羽大军屯兵两处,一是围头,二是四冢。徐晃故技重施,又放出风声要先进攻围头,其实只是佯攻,却命令大军秘密进攻四冢。这一招再次收到奇效。曹魏全军用命,四冢即将失守。关羽见势不妙,只好亲率五千人马去援助四冢。
徐晃料敌机先,亲自带领军马,就等关羽前来。这一对同乡兼挚友,终于在战场上相遇。毕竟是多年老友,二人遥遥相对,互道寒暄。“但说平生,不及军事”。叙旧只是寥寥数语,“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于是,曹军迅速出击。以有心算无心,曹军以逸待劳,关羽所部力不能支,只得撤走。
而后徐晃率军乘胜追击,长驱直入至蜀军的主力军营。关羽本来在襄樊两城外布下重兵无数,壕沟及鹿角等防御工事有十重之多,可谓固若金汤。无奈关羽败军在前,溃不成军,而徐晃尾随而至,穷追不舍,竟然一前一后全部冲进关羽营内。由内而外,曹魏军出其不意,关羽所部抵挡不住,包围圈被冲击溃散。混战中关羽部属死伤惨重,另有无数士卒自投沔水而死。关羽大败,不得已领兵退走。徐晃一战功成,襄樊之围解除。
关羽撤军,意味着襄樊之战以关羽全面失败而结束。但属于关羽的战争,还在继续。让关羽稍有心安的是,曹魏军队并没有继续追击,他得以率领残部离开襄樊。或许关羽能猜得到,曹操放他走,是希望他和东吴大军再拼杀一场。最好两败俱伤,曹操好坐收渔利。而对关羽来说,他不惧与东吴血战,哪怕战至孤身一人。他只是希望还来得及,希望南郡还在,江陵城还在,那么所有的一切都能挽回。
关羽全军上下心急如焚,快速南撤。
前路如何?此时的关羽无从得知,只能听天由命。
问题是,孙权会给关羽这一线生机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