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悲观的根源
第一次看头脑特工队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小女孩的大脑中,乐乐(负责制造快乐情绪)是主角,我妈妈的大脑中,忧忧是主角,他爸爸的大脑中,怒怒却是主角,当时我就纳闷儿,成年人的大脑,快乐怎么不占主导了呢?
其实我们都有体会,长大后快乐越来越少。
斯科特派克曾经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过人生苦难重重。
万维钢精英日课也讲过,人生是一场苦难的修行,快乐只是短暂的虚空。
无间道的歌词更是打动人心:“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
人生是痛苦的,这是我悲观思想的根源,也是应对苦难的一种心理防御。
2.悲观的人无法从内心认可自己
成年人中,我见到的什么事情都能往好的方面想的乐观之人很少,我也从不会相信轻而易得的快乐,所以我在面对未来,面对未知时,首先想到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我受益于这种悲观思维,在工作生活中,总能识别出潜在风险提早应对。
但是,我也受困于悲观,一项工作只完成了80分,让我去汇报时,我会深挖为什么得不到剩下20分的原因和责任,这样可能导致我的表达只能得到50分,甚至更低。
同样,在与人发生矛盾时,除非做到100%无责,否则就没有底气去争辩抗争,内心总有个声音在说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除此还会过多的包揽责任,把许多失败、不幸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
悲观源于全能自恋,追求完美,永不知足,当理想遇到现实的挫折时,迅速否定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既是按照客观的标准评价已经获得了成功,还是会认为这不大可能,或者觉得自己的能力跟所得不相匹配,只是运气好,感觉有点儿像是在欺骗人,甚至会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名不副实,心里头总有一种隐隐的恐惧,害怕自己有朝一日被打回原形,重新成为一个屌丝(这让我做事时,总不敢有丝毫怠慢,“玩着游戏还说自己忙的不可开交,抱怨公司发的薪水太少”,这样的心理“强悍”程度,我是理解不了)。
悲观情绪让人缺乏勇气,无法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武志红在他的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提出正视我们的不足,拥抱黑暗,才能汲取更强的力量成长。
3.悲观思维不能正确看待优势
悲观,蒙蔽我们的双眼,看不到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既是在某些方面方面已经超乎常人,但还是盯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恶补,甚至嫉妒郁闷,自怜自悯。
无法确定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往往也是参照范围选择有误。前几天猫叔讲到,优秀或第一,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或者在一个圈里,无论是摄影达人、理财高手还是写作能人、做图强将,如果能做到公司优秀,部门第一,就可以说这是自我的特长和优势。
我不是不思进取妄自尊大之人,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来压制自己,只会导致我遇到人生十字路口时,过多的徘徊,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下定不了决心。什么事情都想做,揽一堆活,什么书都想读,什么技能都想学,而没有精力认真打磨一项技能,没有胆量抛弃一些,只干一项任务,不能专注优势消退。
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出书,被当作神童,最让我羡慕的就是她能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外界很多人的认可,而坚定自己的写作天赋,从而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
很多时候兴趣或者梦想就是在一次一次赞誉,一次次掌声中,不断得到认可和强化。
4.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要改变性格,首先要改变思维方式,这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比如,我转变“老好人”的处事风格,就开始试着直面冲突,做个“不好惹”的人,不再过于自责,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表露不足,比如,无论是文章写作,还是演讲汇报,材料的修改和试讲,不超过三遍,修改三遍之后,暗示自己,即便还有不足,我也要接受。从而不让自己陷入长时间的纠结和痛苦中无法自拔,最后导致登台讲演时,缺乏自信而紧张失常。
人生苦短,但无论如何也要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悲观预测,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