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小学老师,他说作为班主任,最头疼的就是班级里成绩不学习的几个学生。从来不写作业,找家长沟通也无济于事。即便是最简单的学习任务,都没完成过。对学习,就像放弃了一样。
另一位朋友,在她儿子一年级的时候,曾无数次向我诉苦,儿子写字又慢又丑,每天晚上练字田字格一篇就要写2个小时,慢慢吞吞。妈妈每天都让他练字,但效果不明显。就这样,如今儿子已经三年级,写字依旧又慢又丑。
而且作业量增加,以他的写字速度,每天完成作业很艰难。每天都要写到晚上10点以后。他妈妈催促、帮助、警告、甚至谩骂,都于事无补。到了三年级,依旧写字磨磨蹭蹭,严重影响作业完成速度。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这种表现,其实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也可以叫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经过无数次的打击和失败,他就会逐渐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怀疑自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现实不抱有希望,很消极,无可奈何,破罐子破摔。
这种心理让人们自我设限,错误地把失败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孩子是如何形成“习得性无助”?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出错很多。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当一个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地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
三、“习得性无助”的危害?
大量实验证明,如果学生怎么努力都无法成功的话,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认为目标无法实现,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四、帮助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孩子?
1、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寻找原因
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有些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只要孩子表现弱一点,就会批评,甚至数落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不好,能力不足。
所以,接纳孩子,尤其接纳探索失败、犯错了的孩子,对孩子而言特别重要。
2、信任孩子,帮助他们创造尝试的机会。
当孩子在小的时候,尝试自己做一些事情,譬如走路、拿勺子、扫地等个人行为。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自己做这些事情,会有危险、有难度、有后续麻烦。就直包办孩子学习个人系行为的职责。
3、帮助孩子降低成为小目标
很多家长对孩子咆哮焦虑,很多原因都是因为成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譬如一年级就要练一手好字。譬如家长给孩子留的田字格字一页描红,30道口算题。但以他的完成率很低,。家长可以尝试把目标降低,分解为小块任务,譬如把一页的描红改为一行的描红。
4、放大优点
当小目标完成时,要真诚的给予完成目标的赞赏和鼓励,鼓励他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且正在向第二步跨进。
或者,人都会有优势,也许不在学习上,但只要他发挥自己的优点,就要及时给与鼓励,积极正向的冥想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