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套非常经典的亲子教育丛书,叫“了解你的孩子”,作者们都是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心理学家们。
你可能没有听过塔维斯托克这个名字,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心理治疗发展中心,弗洛伊德、荣格、克莱茵这些心理学历史上的大神们都在这里讲过课。对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们来说,塔维斯托克诊所就像是一个圣地。
“了解你的孩子”这套书一共有四本,内容是按年龄段分的。本期我为你介绍的是第三本,书名是《6-9岁的孩子为何喜欢装大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在塔维斯托克诊所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和家庭亲子关系方面的治疗研究。在这本书里,他们结合自身的大量临床经验和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6-9岁孩子的内心世界,并提出了给家长们的一些建议。
6-9被称为童年中期,这个时期孩子性的冲动正处于暂时停滞的状态,整体比较平静,非常适合学习技能和积累知识。所以家长在与这个年龄的孩子相处时,可以基于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行为做一些引导。
书中把这个年龄段分成了6-7岁和8-9岁。两个阶段在年龄上非常接近,但孩子的变化却很大。孩子6-7岁时,生理和心理都开始发生变化。身体上从摇摇晃晃变得结实起来。心理上因为学习、理解和表达能力突飞猛进,看待事物的观点开始改变。这时候孩子可能没那么黏父母了,甚至会觉得父母真讨厌,碍手碍脚的,尤其在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某个愿望,但又不那么顺利的时候。紧接着到了八九岁,孩子逐渐找到了身心上的平衡感,变得越来越独立,在学校里交到了朋友,变得个性分明,还发展出了一些兴趣爱好。他们已经为自己的下一步成长做好了准备,蓄势待发。
和孩子一比,家长这个阶段反倒容易手足无措。孩子长大了,父母很欣慰,但这个年龄段,“熊孩子”高发,也很头痛。孩子时不时有一些惊人之举,有些还很危险,不省心。他们情绪波动大,开始不听父母的话,即便遇到困难也可能拒绝你帮他们。而这时候,如果你用比较激烈的方式去应对,比如打骂,也许并不能真得解决问题。其实,父母只要能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真实含义,往往就能找到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但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了解孩子心理变化的特征,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好在这就是心理学家最擅长的领域,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两部分内容,分别总结一下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在第一部分,我们说6到7岁的孩子,是怎么开始想做个能帮上忙的“小大人”。
在第二部分,我们再看看8到9岁的孩子,是如何寻求独立,成为了一个酷孩子。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6到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他们在这个年龄段,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想做个“小大人”。
六七岁的孩子明明还小,却努力模仿大人的行为,想让自己表现地更像个大人。但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所以普遍会比较苦恼。有一种迫切想要长大,却受各种条件限制的矛盾心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在身体上,刚摆脱摇摇晃晃的时代,开始变得强壮,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可以做更多更有力量的动作。心理上,他们的思维正在快速发展,语言能力不断增强,开始萌发出社会意识和抽象思考能力。这会加深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但也让他们产生各种困惑。新环境和新游戏充满了乐趣,但又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让他们在勇敢向前和留在父母怀里这两个选项间犹豫不决。
比如,书中举了一个孩子学骑车这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对6到7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们一方面需要协调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找到最佳的平衡感。同时需要克服心理上对摔倒的恐惧。所以骑自行车这件事,往往是很多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而很多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父母不能代替自己完成这件事,自己遇到的所有困难,都需要独立去解决。因此,学会骑自行车,也可以看做是孩子逐渐摆脱对家人的依赖,谋求独立生活的开始。
那么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如何克服矛盾心理,努力掌握身心上的平衡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不同的孩子表现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会喜欢拥有更多的独立性,就表现得比较勇敢,但大多数孩子心理上都会出现反复变化,在依赖父母和靠自己之间摇摆。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种心理反复背后的原因,下面我从认知思维能力、家庭关系、老师的重要性以及社交互动这四个方面,来为你讲解这些“小大人”有哪些与之前不同的地方。
第一个方面,是“小大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这一阶段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现实感的增强。
在六岁之前,大部分孩子的认知世界是比较模糊的,他们还不能清楚地分辨现实和想象、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的不同。但到了六岁以后,孩子们开始发展出抽象思维,可以理解时间、空间、体积这些概念,并且开始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过一套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把这个年龄的孩子认知水平,归到了“具体运算阶段”里,也就是说,孩子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理解上有了很大进步,逐渐能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并且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因为换位思考是社交互动能力和同理心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有比较清晰的关于真实和虚假的判断,比如孩子会知道,真狗和玩具狗是有差别的,说话也有真话和假话的差别。这一切,都让他们开始有能力更好地辨别现实中的一切,并和自己的想象世界区分开来。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孩子的这一种现实感会越来越强。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看待世界的观点和角度开始变化。对六到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首先观察思考的对象,就是家和父母。所以第二个方面,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说这一阶段的家庭是孩子的关系练习场。
前面说了,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核心能力。而家庭,是孩子最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地方。在6岁以前,孩子会相信爸妈无所不能,这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但到了6岁之后,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并且对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不少,他们会发现父母不是全能的,他们也有做不到的事情。但这时候,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还不会发生动摇。父母的关注仍然是他们特别重视的事情。
如今在我们身边,二胎家庭多了起来,家庭关系变得复杂。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孩子会有更特殊的感受。在6岁之后,他们会逐渐发现并试着去接受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即便是爸爸妈妈也不完全属于自己一个人,他们还属于其他的兄弟姐妹,还属于他们彼此。这种认识会让他们产生一些失落,并且努力去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重新理解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同理心会让他们开始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会帮助他们更容易接受兄弟姐妹和他一起分享着父母的爱与关注。
这听上去,好像是孩子变懂事了,但研究发现,一个孩子一天里具备同理心的时间是有限的,你没法要求这个年龄的孩子整天保持为他人考虑的小大人的能力。所以一旦孩子用尽了这个能力,他们就又会变回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孩子。但第二天,他也可能再跑过来跟你道歉认错,然后帮你做点家务什么的。一会儿很任性,一会儿又表现的十分懂事,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征。孩子就在这样一种摇摆的状态中,在家庭里学习怎样处理和人的关系。
在家庭之外,很多孩子会在这个阶段陆续开始上小学。因此有些孩子会逐渐将注意力从家庭转到学校。所以在第三方面,我们就来聊聊学校和老师。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在学校里他们更追求“公平”这件事儿。
很多成年人可能对公平没有特别高的期望。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在这个年龄段会对公平有一种夸张的期待,他们会认为公平的世界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遭遇不公的时候,会非常委屈。但这种他们眼中的公平,其实只是事情没有按他预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他觉得不公平。当孩子把家庭生活移植到学校生活后,他们会把老师看作是家长一样的权威,把同学看作是兄弟姐妹。然后用那一套从家里学到的关系处理方法去应对学校生活。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是因为家庭关系的规则在学校里不适用。
虽然许多孩子已经察觉到了家与学校的不同,在学校他们只是一群孩子里的一个,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渴望被老师特别关注。如果这时候学校或者老师能够通过设计和明确一些班级制度,营造出班级的秩序和互相尊重的氛围,在接受了这种秩序后,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在遭遇挫折时感到的不公平。
而除了老师之外,在这个阶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们的朋友了。交朋友是六到七岁孩子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是要讲的第四个方面,6到7岁的孩子在社交互动上,往往需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的社交圈刚刚迈出家庭,对外面的世界是一种既好奇又害怕的态度。而一段成熟的友谊,即便是在孩子之间,也一定是建立在不断的付出与收获、同理心以及对彼此差异的尊重上的,这些能力都需要练习和培养。而如果孩子交友特别不顺利,大人的适当引导和鼓励也是非常必要的。
好,以上就是我们讲解的第一部分内容,你会发现6到7岁的孩子,刚从婴幼儿时期成长起来,语言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开发,自我意识也开始初步觉醒,他们会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但总体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充分,需要更多时间去协调与平衡。
第二部分
但这样的时间并不会很长,很快他们就迈入8岁,进入这个年龄段后,他们的内心和行为模式又会发生巨大改变。这就是我们的第二部分内容,看看8到9岁的孩子,他们是如何从“小大人”变成一个想要表现自己的酷孩子。
什么是酷孩子呢?举个简单的例子,8岁以前,你会从孩子的穿衣打扮上看到父母的穿搭品味,但在8岁以后,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干涉,那你就能在外观上看到孩子自己的一些风格。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我们前面说过,6到7岁的孩子,还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摇摆,在依赖父母和独立行事之间犹豫。但当一两年的摇摆和犹豫期过后,到了八九岁,孩子的身心能力进一步增强,对身心平衡的把握更好了,这让他们开始自由地运用各项能力去达成一些小目标。换句话说,他们开始重新定义自己,并且尝试着去把握一些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他们对家庭的依赖会持续减少,大多数孩子的生活重心,开始在这个阶段更偏向于学校。当然这不意味着家庭从此就不重要了,事实上,家庭的稳定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也是孩子在外面的世界尽情施展的前提。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们虽然已经能够清楚地分辨现实与想象,但这时候各种依托于想象力的游戏,依然对孩子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只不过是以不同于8岁以前的方式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就通过家庭关系、社交活动、以及培养阅读这三个方面,来聊聊八九岁的孩子有哪些特征和问题。
我们先从家庭关系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通过探索家庭关系网络寻找认同感。
首先,8到9岁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进一步减少,并且开始具有了明确的身份意识,逐渐接受了自己不是世界中心这件事,同时开始更细致地思考该怎么扮演在家庭中的角色。但很多时候,这种独立意识,也会让他们更喜欢跑到父母的视野之外去。有些家长就会特别明显的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突然不喜欢和父母亲近了,而且会抗拒一些父母的亲密行为。其实这些行为特征对8-9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时候孩子的关注点,可能会集中在父母以外的其他成员,比如祖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一些关系比较亲密的亲人身上。
比如说祖父母吧。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这些老人就是父母的父母。而在与老人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知道许多自己父母小时候的故事,这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而这种行为,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增进以及情感纽带的维系发挥了很大作用。
你可以观察一下,这时候和祖父母关系好的孩子,可能整天都在追着问爸爸妈妈当年的事情,他们对这些陈年旧事特别感兴趣。除此之外,祖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孩子提供了一张安全网。他们既可以代表孩子来和父母讨价还价,也可以在父母和孩子产生分歧的时候站在父母一边,增强说服力。而如果孩子跟祖父母在一起时有比较好的安全感,那么当家中发生状况,孩子就多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所以如果父母能让老人们多多参与到家庭生活里,这对8-9岁孩子的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总喜欢摆出一副自己能掌控全局的模样,但内心依然是脆弱的。他们能自信满满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没有后顾之忧。相信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回头,家庭、父母就在那里,可以让他们随时返回安全的避风港。而这时候如果“后院失火”,即便只是一些很小的家庭变化,比如父母长期出差这类的,也会让他们感到不安。
在书中,作者提到一个男孩约翰尼的故事。约翰尼连续几天都找理由没去上学,整天待在家里。他爸妈还以为是学校里有人欺负他。但问了学校老师,并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于是妈妈就试着和约翰尼沟通,问到底出了什么事。结果约翰尼哭着告诉妈妈,他想如果自己在家的话,妈妈就会很安全,而爸爸也不会打包行李离开他们了。妈妈听了这才明白过来,这段时间丈夫因为工作变动,可能会到另一个城市上岗。但他们两人觉得这是大人的事,所以都是私下讨论的,每当约翰尼出现在旁边,他们都会立刻停止讨论。但这反而造成了约翰尼的误会。妈妈立刻向约翰尼保证,爸爸不会离开他们,只是工作上的一些调动而已。但约翰尼还是将信将疑。
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尼的父母以为自己掩藏的很好了,但这时候的孩子非常敏感,一点点迹象就会让他们展开联想。例子里还只是父母工作变动,如果真的遇到家庭破裂那样的巨变,夫妻双方再处理不当的话,对孩子造成的冲击将是永久性的。所以,如果家长要作出一项重大的家庭决策,就一定要照顾到孩子的感受。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变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变化之后可能会丢掉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相信,自己正处于安全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下一步他们一般就会开始向外面的世界探索。在这个年龄,除了和父母在一起,孩子更热衷于社交活动,而他们的社交方式就是游戏。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孩子通过游戏学到的,和他们在正规课堂上学到的一样多。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八九岁的时候,竟然一点也不想玩游戏,那就要引起注意了。可能你的孩子太害羞,或者心中有顾虑和烦恼,让他们没法上前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而这些顾虑,依靠他们自己一般是很难解决的,如果有人从旁协助就会容易很多。
当然,家长许多时候担心的不是玩本身,而是孩子在外面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八九岁的孩子和六七岁的孩子相比,在游戏的选择上是非常不一样的。六七岁的孩子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游戏,稍微复杂的他们玩不了。而到了八九岁,孩子的身心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他们开始被一些有清楚规则的游戏项目吸引,比如体育活动和棋类游戏。这两种游戏都有一定竞争性,都需要运用才智来击败对手,这也符合这时候的孩子想要调动能力去一展身手的心理。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太在乎游戏里的输赢,影响情绪。但其实这些竞争性的游戏,只要不过度,对孩子的情绪掌控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还可以教会他希望、失望、胜利、失败等事情的意义。
八九岁孩子基本上已经能够分辨游戏和学习的差别,但有时候,他们还是会更想玩耍而不想学习。其实比起强迫他们学习,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他们主动坐下来学习,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要点,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识字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是衡量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掌握语言,能在阅读中学会享受文字带给他们的乐趣,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丰富多彩世界的大门。
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水平差异比较大。比如当一个孩子可以读简单的世界名著的时候,另外一个孩子还只能看简单的绘本。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于逼迫孩子阅读,而是要在家庭中营造出一种整体阅读氛围,让孩子自然的融入进来。比如当一个孩子看到爸妈在读书,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些活动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而后进来参与其中。
当然许多家长本身对阅读没有意见,但对给孩子看什么样的书有顾虑。其实这时候不用太在意,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爱好是比较明显的,他们会对虚构世界有比较执着的向往。他们喜欢那种主人公在经历了一场奇幻的冒险后,最终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故事。孩子们会把自己沉浸在一个想象的故事当中,故事里主人公的传奇经历,会让孩子把自己代入进去。这些故事,除了能够帮助孩子进行语言学习之外,还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有一定影响。
当然,如果孩子实在不喜欢读书,也没有关系,有些孩子就喜欢竞争性游戏,喜欢做拼图、数独和找小伙伴一起玩,不必强迫他们做不愿做的事。这都是他们自认为酷的个性表现。唯一要特别注意的是,前面说过,如果出现8到9岁孩子完全无法融入团体这种情况。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在寻求认同和独立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不能融入团体会对他们之后的发展,会造成一个不小的打击。
8-9岁的孩子有了成长,想要独立,但依然非常脆弱。稳定的家庭网络和家庭环境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可以安心探索外面的世界。至于是热闹地和小伙伴玩游戏,还是安静地阅读。孩子各有爱好,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兴趣,做些引导。这时候的孩子,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总结
说到这儿,《6-9岁孩子为何喜欢装大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最后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部分我们讲解了6-7岁的孩子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小大人”。他们刚从婴幼儿时期成长起来,语言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开始初步觉醒。但总体而言,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充分,需要更多时间去协调与平衡。
第二部分我们提到了8-9岁是一群蓄势待发的酷孩子。他们已经逐渐掌握了身心的平衡,开始寻求更多的个性独立和自我认同。这让他们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家庭外面的世界,想要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一展身手。
相对于6-9岁孩子的不断成长,这一时期家长的心态也值得注意。我曾经听过一位母亲谈起孩子9岁时的一件事。孩子周六去找小伙伴玩,母亲不放心,就一直在身后跟着。孩子在不愿母亲跟着,就一路躲避母亲。这让这位母亲的内心很受伤,觉得孩子不再需要自己了。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心态也需要随之调整。这位母亲如果适当地放手,给孩子一点独立的空间,她会发现玩乐结束到了傍晚,孩子还是会回到家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