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露营BBQ过程中,刚出炉的香肠散发诱人的味道。孩子咬了一口烫到了嘴,哇哇大叫,旁边的阿姨关切的问“是不是烫到了?”,而且还递上矿泉水,希望帮他快速降温,这时孩子情绪更激动了,从大叫到大哭。
待孩子平静后,我问他,怎么阿姨来问你是不是烫到了,你反而情绪更激动了?
他说“我觉得阿姨在取笑我,所以我当时更不开心”
当遇到这样情况,你会怎么说?
通常父母有如下言语:
1.阿姨就是好心啊,你看阿姨还过来给你递水,你弄得阿姨和我多尴尬啊
2.怎么别人对你好你都不知道。你再这样以后没人管你
3.好了好了,又不是很烫,怎么哭成这样,太娇气了
可能这时家长想,用这样的语言和孩子说话挺正常的呀,这孩子一点儿苦和挫折都承受不了,情绪反应怎么这么大?明明不就是一点儿小事,至于吗?我小时候,我爸让我坚强,你看我现在不是很好吗,怎么现在的小孩太娇嫩,都是老人给惯的……
试想一下,假如你有以上的想法和感受,我马上就说,你想的不对,大错特错,怎么还用这么老的思想,想问题。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交流还可以继续吗?
我们的感受发生了,它就在那儿。没有对错,好坏,也反应了我们内心的想法。
情绪感受是沟通的开关,情绪感受能被识别和回应,沟通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
接纳情绪与感受,不是无原则
接纳情绪与感受,不是纵容放纵
接纳情绪与感受,不是认同行为
接纳是起点,是带着好奇与中正,是发现和探索,是核准与不断调整的基石。
我是这么问他的:
你是感觉很烫,很不舒服,对吗?
你觉得阿姨是在取笑你,是吗?
你想吃不烫嘴的香肠?
……
当孩子感受到接纳后,我接着问他:
那如果是你看到小弟弟和小妹妹烫到了,你会怎么做?
爸爸/妈妈问你烫到了,你会觉得是取笑你吗?
你如果去询问和帮助他人,你觉得是在取笑他吗?
通过这样角度和方式,孩子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通过接纳情绪与感受,孩子会慢慢对自己情绪与感受有了更多的理解,今后Ta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感受、行为时,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通过具像化的情景和实例,带着耐心,与孩子一起探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