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题
1、在何处安家?
2、如何谋生?
3、谁是我们的人生伴侣?
书中的前几章还是挺有意思的,特别是说道“世界不是平的”;虽然这本书已经出版10年了,但是有些东西似乎也在不断的验证着,发达国家的确比我们发展的更快,走在前面,很多还是很有借鉴价值;
一、世界不是平的
科技使得地球成为了地球村,但是也让资本从一国一洲变为全球化,哪有有利益,资本这条鲨鱼就会去向哪里;资源是有限的,有些地方成为了山峰、有些地方就会变为低估;
经济和各类资源在不断向着大城市聚拢,北上广深成为了国内的大都市,虽然房价目前都很高,但是各种各样的人才都在这些城市飘着,慢慢的相近的好几个城市也在不断联合,形成大湾区(北京、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在不断地整合,由最初的一地先发展,再到一片区域的做大做强;
不管是人才还是公司,都在不断向着这些拥挤的地方扎堆,因为想要获得聚集的经济利益,聚焦效应
文中提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需要通过分工,这样才有自己的竞争力,但是我目前感觉各大湾区是否会把其他地方的人才给吸引过去了呢,相对的把其他地区进行了压制,(目前高房价是抑制各大湾区快速发展的一个问题)
二、行业的人数的变化
看图说话,制造业在前期对美国发展起到了领头的作用,但是慢慢的后劲无力,毕竟制造业是较为低端,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生产工作,重要的还是要掌握核心科技;
而且本国用人成本的提高,使得制造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得以保证利润的可观性;制造业的流出,使得本国内没有了那么多的就业机会,但是本国人口是没办法流出的,所以服务业成为了流入最多的;
然后就是创意业,制造业是呆板、无趣、流水线;那么创意业就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各种的创新,更有主观意识的工作;当创意业形成规模,不在创新,是否也就变成新的制造业呢?
决定经济增长的是创新和企业家,而非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
服务业和制造业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占有的工资收入和可支配收入还是很少的,毕竟最值钱和最不值钱的都是人
三、幸福感
幸福感分四种:个人生活的幸福感、工作的幸福感、财政金融的幸福感、居住地的幸福感;
但其实都是相互交叉,特别是居住地和每一个都会有关联!
选择居住地:
1、个人的安全(治安)和经济保障(工作)
2、基础服务(教育、医疗、道路交通、购物)
3、政府机构(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工作效率、素质修养)
4、开放度(包容性、当地的文化)
5、美感(物质环境、公共设施和其他文化设施)
四、人生阶段(三次大迁移)
作者分为三个阶段,年轻单身(结婚生子之前)、结婚生子、空巢期(孩子成人离家);
基本是和孩子挂钩的,这是传统文化,那些丁克等等不需要孩子的家庭,都将会过去,影响不了大局;人类需要发展,那么一定是需要有下一代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分的很有道理(狗头、刚好想到哈哈哈)
在大学之前我们是和父母一起住的,之后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规划;作为一个轮回,父母的刚刚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孩子的才正要开始;
搬家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赢家城市,吸引年轻人定居,保持城市的长期竞争优势;
年轻人喜欢去同样年纪多的地方,那里是机会市场,也是伴侣市场,
结婚生子后,需要重视家庭,需要关心孩子以后的发展;也不能忽视了伴侣的存在,特别是关爱女性
然后是空巢期,可能会选择不要离孩子太远,如果有事情方便互相照顾;其次也要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门当户对:共同的价值观,相似的背景及共同的生活爱好?
家庭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