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莉儿从上海回宣探亲,让我大吃惊和哑然一笑的是她竟随身带着许多养蚁蚕的精小用具。大盒小盒小蚁蚕,桑叶鹅毛放大镜,她居然把蚕宝宝当作宠物,把养蚕当作休闲趣事,正儿八经地俨然成了“养蚕人”。
我能理解也深知道知,她是借养蚕缓解工作上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一段难以忘却的纪念。她在北大时就开始研究亚东图书馆,众多亚东先贤中,从事蚕桑制种事业,实业救国的太姑婆汪协如是她最崇拜的女强人。
看到久违了六十余年的蚕宝宝,我也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蚕妇》这首童年时代妈妈就让我熟背的古诗。
昨日入城市,
归来涙满襟。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蚕妇》是北宋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全诗构思奇巧,言简意赅,含意深刻,发人深省;语言明白如话,明快流畅。
妈妈特意让才懂事的我熟背了这首古诗。其初心是让我在幼小的心灵中,植入对贫苦农村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深知养蚕人的辛劳和不易。
追根求源,我的绩溪姑婆汪协如和妈妈汪採之均是高层次的养蚕人,姑婆汪协如是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和实践者,在其叔父亚东图书馆创始人汪孟邹的带领下,和其兄汪原放、汪乃刚一起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中国四大名箸等十六部古章回小说的断句标点工作。並积极践行实业救国,从事中国蚕桑事业的教育教学和蚕种的科研和制种工作。妈妈汪採之追随姑妈汪协如从事养蚕制种专业,毕业于江苏省浒墅蚕桑专科学校,后在绩溪岭北蚕种场担任技术主任。至今我的姑婆汪协如的杭州新光蚕种厂原址“桑庐”还在杭州,作为实业救国的历史文物保存了下来。她们均是中国蚕桑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高层次的养蚕人。
在我少年时,妈妈因生了小弟弟晓春后,身体欠佳,就病休在家。期间在家中还进行了蓖麻蚕的饲养和制种的技术研究试验工作。我也饶有兴趣地参与进去,帮助妈妈採摘蓖麻叶和喂蚕工作。从实钱中了解了蚕宝宝从蚕卵→幼虫→蚕蛹→成虫的四个阶段。也成了小小的养蚕人。
蚕从孵化到结茧一般需要24-32天的时间,期间要蜕四次皮,通常每6-9天蜕一次。蜕皮后蚕的体形会增大,颜色会变浅,同时食量也会增加。食桑一定天数后,它就会进入眠期,度过眠期后再蜕皮。最后一次蜕皮后,它会长成五龄蚕,花费7天的时间来食桑,再停食就会开始吐丝结茧了。蚕儿在结茧自缚后会在茧内蜕皮化蛹,过12~15天破茧而出,交配产卵后经一周时间自然死亡。 蚕的一生也只有五十多天的短暂光陰。
也就是说,养一季春蚕,制一批蚕种,妈妈前前后后,忙忙碌碌,整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完成这项蓖蔴蚕的试验、研究、喂养和制种工作。不但採桑喂养,还要观察记录。小小的我也一直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间的辛劳我是亲身体会的的,我也间接地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小小养蚕人。
在耳濡目养和潜移默化中,养蚕也成了我和同学们的课余爱好。在徽师附小,我们一群孩子们在春和日丽,春意盎然,万物生长的大好季节里。把一张张千方百计弄到手的蚕种放在内衣口袋里孵化成蚁蚕,用火柴盒子装着,放入剪成小块的桑叶,如获至宝地随时带在身边。並时时认真地观察它们的整个生长历程,直到蚕儿经过四次蜕皮后,全身透明发亮,停止吃桑叶了,我们才找来干燥的油菜秸杆,让他们爬到上面上山、吐丝、结茧,形成为一个个椭圆形状,大小基本相等的雪白的蚕茧。蚕儿在黑洞洞的封闭的严严实实的蚕茧里,变化成蛹。那时,一孩孩子经过二十多天的喂养,能得到二十几个蚕茧,就高兴的欣喜若狂了。
我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收获自然比一批小伙伴都多,因为我有一个读过蚕桑专科的养蚕人的妈妈。还有一个实业救国,拥有自己的新光蚕种场的中国蚕桑制种业的专家的姑婆,我为她们而自豪和骄傲。因为我们祖孙三代都曾经是养蚕人。
蚕儿上山后,吐尽了最后一缕丝后,结茧自缚,开始闭关了。这时,我们便小心異異地把一个个雪白的蚕茧从油菜秸杆上採下,放到大一点的纸盒里里,铺上白报纸。一天要看数遍,望眼欲穿地盼着它们早日破茧而出。
给过半个月的漫长时光,当蚕茧的一头渗出了褐色的汁水,腐烂了坚实的蚕丝,我们欣喜地互相告知,蚕蛾很快就要破茧而出了。
蚕蛾一旦破茧而出,便追不及待地开始寻找配偶进行交配。茧儿小出来都是公蛾,大茧儿出来的都是母蛾。特别有趣的是,公蛾扑打着翅膀,主动地围着可心的雌蛾不停地打转转,然后尾巴对着尾巴,相互交尾,紧紧连成一体。蚕蛾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蚕蛾的交配行为基本上是一对一对进行的,这时孩子们往往因蚕蛾的公多母少,或者母少公多的事情发愁了,这好解决,互助友爱,调配一下就行了。
蚕蛾在一对一交尾授精分离后,雄蛾便立即精疲力尽而迅速死去。雌蛾也便继承遗志,争分夺秒开始产卵。看到雌蛾排卵也是极有趣的事,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把卵象大便一样,一伸缩地把一颗颗小如菜籽的蚕卵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排泄在我们准备好的白报纸上,我认真地数过,一只雌蛾要产四五百颗蚕卵。产完卵后,雌蛾也立即死亡了!这真是忠诚的爱精、伟大的母爱、无私的奉献。那一张张小小的蚕卵纸也将成为小小养蚕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 的资本。
养蚕是我们小学阶段课余生活中的一件极有趣味的事,课间,我们小蚕友们聚在一,起,拿出自已收在书包里的小小的蚕盒,互相观看和比较蚕儿的大小,交流养蚕的体会和快乐。
放学后,小蚕友们背着轻松的书包,象一群小鸟一样一道扑向大自然,在路旁、林间、山上去寻找野桑树,採摘一把新鲜的野桑叶,满口地吃着又青又紫,又酸又甜的野桑果;一起去油菜田里,寻找和准备让成蚕上山结茧的油菜秸杆或小麦桔杆。那种自由,天真,无忧无虑的课余生活真是让人开心极了!
发小同学之间,蚕儿成了我们友谊的纽带。蚕儿、蚕茧、蚕蛾、蚕卵均成为我们之间相互交换的物品和友情赠送的礼物,这种童年的友情太真挚了!
在徽师附小,每当春夏季节,中高年级的同学养蚕成风。老师也积极支持和引导,从不指责我们玩物丧志。还给我讲述有关古代农桑的故事,介绍有关农桑的古诗,领着我们在大自然中自由飞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说真的,我们的校园生活太丰富多彩了!
读起白居易的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我们却可以骄傲地告诉白居易先生,我们从小就学会养蚕事农桑了!通过养蚕实践我们在课堂上曾大胆地向老师发问。指出大诗人李商隐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有问题,我们养的春蚕吐尽丝后还活了半个月左右,进行蜕变,化蛹成蛾,交配产卵,完成了繁洐后代的使命才自然地死亡。老师也用白居易的诗句作了一个圆满地解答,我有何功德,从不事农桑。再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童言无稚,实践出真知啊!
我们孩童时代是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是名符其实的金色童年。我们这群孩子通过养蚕实践,真正地做了一回养蚕人。
通过养蚕实践我们学习了不少生物知识和历史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农桑事业的漫长发展过程;实践了推轩面场圃,把酒话桑蔴的农耕生活,真正体会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社会现实。
春蚕吃的只是极普通的桑叶,而它吐出的却是一缕缕真丝,在劳动人民的巧手下,能编织成华美的绫罗绸缎,编织成巧夺天工的精美绝伦的丝织工艺品。驰名中外的四大名绣。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吗?
早逾古稀之年的我,今天又在大女儿的带动下,又开始养蚕了,这真是返老还童了,但愿养蚕能带给我人生的珍贵回忆;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人生的自然超脱;人生永无止境的欢乐。
所以,我还是要义无反顾地赞美春蚕!赞美千千万万的具有奉献精神的养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