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自我意识敏感期?
幼儿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桓桓和一个小哥哥在公园玩耍,桓桓有一个漂亮的小车,小哥哥来问桓桓:“我可以玩你的小车吗?”
桓桓一巴掌打在小哥哥脸上,小哥哥“哎”了一声。
我立刻告诉桓桓:“这是粗野的行为,请你向小哥哥道歉。”
桓桓说:“对不起。”
我告诉桓桓:“如果你不想给小哥哥玩,你可以说‘不’。”
过了一会儿,桓桓又骑上小车,后头一看小哥哥没追来,就停下来看着小哥哥。
他向桓桓的方向跑了两步,发现追不上。
其实桓桓心理有些失望.......
在这里,儿童用“打”这个词表示他“不愿意”,儿童两岁时,开始自我苏醒,“打”是儿童的心理语言。
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妈妈们应该都开始注意到,
当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愿意看的也绝不让别的孩子动,谁一动他立刻就说:“我的。”
有时候在外面玩耍的时候,见到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也要跑过去不由分说的抢过来,而且振振有词的说:“我的。”然后强行据为己有。
儿童私有意识的产生也就是自我意识的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这时候父母可能常常感到不解,感到困惑,甚至习惯性的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家长可能就会说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是我的。”
实际这个时候孩子的表现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
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
自我是指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2、自我的诞生
婴儿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时,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悄无声息的萌芽。
幼儿从2岁开始,就以自我为中心。
0~6岁的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他几乎将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
皮亚杰透过观察,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儿童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以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
没有自我,就等同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就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刚开始,幼儿用打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
这是意识上的最早分离,通过语言表现。在这样持续的发展和深入的重复中,儿童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3、自我意识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儿童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必须要走,他想走的路,走自己的路就必须先形成自己。
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会建立和派出派生出优秀的个人品质,专注和意志,这时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就形成了。
当儿童选择了要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专注。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童便不断产生对人和环境的信任和依赖,并因此心满意足,变得安静、专注起来,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形成儿童的意志,独立也随之而来。
独立促使儿童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如果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他很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他可能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