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个人料理自己的生活,在买菜烧饭的同时,也购买了几本书籍,也算是追求了一下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之间的某种平衡。
第一本打开阅读的是村上春树的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我很好奇这位诺奖职业陪跑如何描述自己的写作生涯,我也非常期待未来可以这样来描述自己的职业。一如村上的很多书籍一样,这本书也不厚,一开始我甚至冒出了“怎么这么薄”的念头,转念一想,这就是他的风格。
村上春树生于1949年的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的是戏剧,29岁开始创作自己的处女作,30岁以处女作一炮打响、登上文坛。1987年38岁出版的《挪威的森林》,也我迄今为止最喜爱的村上小说,仅日文版销量就已超过千万册。
村上的书从厚度上就没有压力,250页左右的书籍,在当下也确实不长。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字- 我相信也有翻译的功劳- 非常容易进入,一比较就会觉得我的文字亲和力不够。这种文字很具亲和力的感觉,在我读徐则臣的《北上》时也惊讶地发现了。我想:原来这个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的作品是这样的!我在形容给我姐妹听的时候说“那些文字自动地流入了我的眼睛”,它们的确像水不经意地给我以滋润。我非常认同网络上关于“村上春树的作品深受欧美作家轻盈基调的影响”的评论。
村上说要做一个职业小说家,首先就要爱阅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自小喜欢读小说,整天迷糊在小说构筑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我可以坐在操场边,当小伙伴们不存在,他们在操场上疯跑和吼叫都不存在,沉浸在故事里。喜爱是喜爱的,只是阅读量不够,远远不够。进入社会就几乎不读了,待历经职场的腥风血雨之后再想读书,发现这些年的精彩作品太多了,只能望着文字的海洋兴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村上说要做一个职业小说家,第二个要素是写作量,这个对我而言就更不能比了。村上每天不管是思如泉涌还是才思枯竭,都要求自己完成4000字,村上认为作为职业作家要保持这样固定的节奏。如果我没有写过简书,我还不知道这样做的难度。我曾经立下每天写1600多字、每六天就可以完成一万字、每年就可以完成60万字的任务,坚持了没多少天,人就崩溃了,失去了写作的状态。只好自行减压,现在维持在平均每日千字的水平。
村上说要做一个职业小说家,第三个要素是运动。写作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坚持的。这个方面我还可以,每天不管刮风下雨,保持一万步的运动量。虽然没有村上每天跑步或者游泳一个小时的强度,但已经坚持了十年。如果没有上次的崩溃,我一直认为我的写作一定不会输在体力或者脑力上。而那次崩溃,切实地挑战了我的上限,失控了。
村上说要做一个职业小说家的TOP3要素,比较起来差距都很大,和我所处的门外汉阶段是吻合的。我也只有不断精进,逐渐减小差距,才能朝着自己的职业梦想前进。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