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我辞去了一份全职实习。今日想把一些所思所想记下来,希望对正在找实习的师弟师妹有些帮助。这里只论挑选职位的术,而不论在此之前需缕清的道与法,我认为找工作的道与法即使没有千人千面,人与人对行业、公司类型、找工作方式的偏好亦有千差万别了,这不是看别人三言两语走得完的捷径。
我把一份工作相关的指标分为硬性指标和弹性指标两类。前者很好理解,指一些可明确量化的指标,比如通勤时间、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等;后者我想说的是一些依靠主观感受做出判断的考察指标,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衡量好坏的标准,典型的指标如培训制度、公司体量、工作内容等。学生时代,我对一份工作的硬性指标几乎是不在意,一则是因为有学校的实习要求在压,必须按时按量完成实习;二则是当时找实习服从于专业,岗位几近是定下来的,那么岗位附带的属性就不得不接受了。但自主找者,行动的背景与动机已全然改变,必须把以后的职业规划、现如今的生活现状综合考虑进去。个人的需求是首要值得被满足的,因此我想说,硬性指标是首先要着重考虑的。
通勤时间
每天花多少时间在路上?这个问题当然十分关键,这关系着你早上几点出门,晚上又几点归家。倘若你的工作对妆容仪表有要求,那你还得算上梳妆时间。这次十分不凑巧,我上班的地方离我家足足有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公交车程,从城市的北边到南边。城市的通病是普通上班族为了节省租房成本,大都居住在市郊,因此每天早上地铁从郊区的始发站开出不久,就被填得满满当当的。这样造成的问题限流被提前和从市郊开始的人流拥挤。大家都住得远,所以出门便要早,自然带动地铁站的限流被提早。试想7:45以前市郊热门地铁站开始限流的后果是什么,就是大家伙为了不被限流,为了挤上地铁,拼命地提前出门,一旦限流时间愈发不可控制。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度提前出门。最好的方式是把通勤时间控制在可承受的最大限度之内,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一些公司甚至不会招收通勤时间超过这个限度的员工。
工作时间
上班时间多少个小时,需要加班吗?这是面试的时候需要问清楚的问题。无他,只是排除一些公司大言不惭地要求你加班。此外,工作时间也和岗位密切相关,有996加班惯例的岗位就只能接受了2333。
工资福利
我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应届生,谈不上什么。只想对师弟师妹们说一句,把一个行业的薪资水平当作准绳,不必苛求;把公司的计薪方式了解清楚,那是公司的价值观体现,可以接受就留下,不行则走人。比方说,在传统媒体实习基本是无工资的,即使是在互联网公司内容产品的媒体岗位实习,工资也矮互联网公司其他品类一截。说到底薪资水平关乎行业大势,如果对行业有正确的预判,则往你能接受的行业走,接受相应的工资就好了。而具体到一个公司,它有什么样的计薪方式代表它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我所实习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给出平均水平的日薪,但是如若按时写不出报告,整个周期的报酬几乎为零。这便是小初创公司效率至上的文化,你如若不认同,一开始便不要接受这样的实习。
培训制度
公司会给新人提供什么培训和指导?我认为这是面试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很好的回答,但是亲身经历也告诉我,面试官的回答也许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后来回想,面试的时候部门主管也没有欺瞒我,他所没有直面回答的问题即是没有。所以,师弟师妹们,就职位描述和查得到的工作成果发问,可以问一些“有没有”、“是不是”这样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前辈一对一指导”,自然得到你想了解的答案。
公司与岗位
公司与岗位我想放一起说,因为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二者是密切相关、综合在一起考虑的。假如你在该行业或者相关行业有长期发展打算,那么首选岗位,再挑公司,有相应实践经历反而是进入大公司的敲门砖,而不是奔着大公司的名头去做自己没兴趣的职位,对于后者,要知道择业先择行业是绕不过去的槛。那么怎么挑选公司呢,很自然的做法是拿公司水平与业界水平比较。以我这次的实习为例,我所在的部门主要输出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这是职位描述里写明的。那么我可以事先去了解一下调研行业的梯队,每个梯队产出什么样的报告,区别在哪里,而我想去的公司处于什么水平,是不是与我的预期相符。回答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自然就知道该不该接受这份工作。我实习的这段时间里,许多实习生小伙伴来了几天就走,我其实不觉得他们哪里不对,发现工作和自己的预期不符便离开是实习期双向选择的权利体现。
简单来说,找实习之前,心中罗列出一些硬性和弹性的指标,排除优先次序。一份好的实习必定要满足你最基本的要求才能做得下去,否则何来持续的激励让你每天围着它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