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谨慎看待百货店顾客数据的利用
顾客数据的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和数据的利用。
现阶段,顾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相对容易,且方法角度较多,还可以利用许多工具。但在数据的利用上非常困难,难以在提高销售、提升管理、改善服务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甚至很难找到实用价值。
因此,对于数据的收集、分析、利用上,应该谨慎。
数据收集
对百货店来说,顾客数据大概有两类:顾客个人信息和顾客消费数据。
这些都可以根据顾客调查表等各种表格来收集,销售数据则可以通过收银台来获得。
当然,除了自己公司组织人力来工作外,还可以和第三方平台合作,通过银行、通讯、支付宝、微信等渠道来获得顾客信息。
数据分析
有了以上数据之后,百货店可以根据不同类目划分顾客,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消费频次、消费额度、消费偏好等。还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不同消费额度的顾客有什么特征?不同年龄段顾客的购买需求有何不同?本地和外地顾客的占比等等。
最近大悦城发布了一篇关于数据解读线上线下消费十大真相的文章。
他们和第三方数据库、商业调研机构合作,进行了顾客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呈现线上线下复合型特征;消费者选择线上的原因是价格低;消费者网购频次大大高于线下购物次数;线上客单价低于线下;高单价的科技产品和家装类产品在线上线下促销中,线上爆发力更强;在各自的SP爆发点,线上热销品牌平均客单价仅为线下一半,线下SP活动更据吸引力;消费升级靠中产,小资群体有力量;今后无法进行移动支付的商户,可能将被时代和消费者抛弃;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各占半壁江山,但商业银行发展更快;手作业态是提升购物中心体验感的重要产品,但坪效有待提升;产品是生产力,定价要更接地气;主题空间成为购物中心差异化突围、纯粹化吸客、体验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依我看,这些结论用处不大,因为这些结论在分析前其实就应该知道大概了。这些数据和分析的结果,都应该是该企业管理者意料之中的。
有一家餐饮企业,投资者对管理者不是很满意,也提出了要做顾客数据调查分析。一开始想邀请第三方,对方报价很高,他们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让他们自己来做调查,发了上千份调查表,对性别比例、年龄比例、消费频次,以及产品偏好、价格接受程度、同行比较等方面进行了顾客问卷。最终得出的结论,使得投资者明白,数据分析并不能改善经营管理问题。而这些结论,我们在调查之前也是知道的。
数据利用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有效利用数据,最终得以提升销售、管理和服务。
以大悦城为例,你知道了这十大真相,能够采取什么措施来利用这些数据么?从哪里着手改善呢?其实你能做的还是做好招商,做好商品,做好服务,同时增加促销活动,增加顾客来店频次。而这些,不调查之前,也是要做的。
其实,顾客的忠诚度与顾客的喜新厌旧,一直是零售行业中要面对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忠诚度低一点,年长者消费惯性高一些。男性消费指向明确,女性消费者变化更大。
我们不能期望数据收集、分析、利用之后,可以使原本的场子瞬间得到明显提升。我们还是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我在杭州大厦购物中心、银泰百货、深圳万象城是怎样实践的呢?首先,做好贵宾卡服务,设定门槛,做好登记,预测消费趋向。其次,利用收银台每一天每一笔的销售数据,分析比较各品牌、各楼层的数据。第三,增加促销活动,对贵宾顾客做针对性的活动,增加粘性。
我做这些工作其实是为了检验我们过去的工作,给我们微调的空间。
另外,还需特别注意的是:
让顾客填写的表格,主观性很大,很多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顾客所提的意见,往往是我们所坚持的。
其实你自己看到的问题,应该比顾客反映的问题更多。
但愿,以后百货店能有很好的数据利用方法。
(上文摘自联商网)
下图是我绘制的思维导图:
关于数据的分析,我认为数据越大,精准度才会越高,所以数据的量需要足够大,才可以为下步决策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统计学的观点,说统计学是会“骗人”的一门学科,比如说有10个人的薪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0%,听起来很不错,但其实只有其中两个人创造了100%的结果,其他8个人的薪资都没有变化!所以数据分析不但数量要多,而且分析角度也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