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数人的常态:
经常在抱怨现在的工作学不到什么东西,害怕这么呆下去浪费掉自己的大好时光,时常把努力放嘴边,却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别人换了份工作,待遇不错,你觉得有发展前景,就开始查看下载资料,没学几天就搁置了;
朋友升职加薪,你不甘人后,拿去自己许久不看的书,想着今年一定要把证考下来,努力了几天又借口自己工作忙无限拖延;
你听说某某同学转行工资涨了不少,买房交了首付,你抱怨自己工资低,于是打开招聘网站一顿乱看自己能做的工资最高的是什么岗位。
瞎忙和伪上进,正在透支着你的身心,无结果的循环反复,职业既没有进展,也浪费了本该在奋斗的时间。
一、无方向地试错,是自我认识不清
记得从第一家企业离职的时候,经理在离职面谈的时候诚恳地跟我说:
不管以后去哪里,都不要迷失了方向,只要方向是对的,进步慢一点也是在前进
作为应届生校招进公司的我,不过只呆了两个月,因受不了化工行业的氛围和偏僻的郊区,任性的提了离职,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时的我,年少气盛,听不进任何人的话,认为离职不过是在走个过场,形式般的谈个话而已,大家好聚好散,不必多言。
而当我之后碰了无数的壁,稀里糊涂把大好的三年时光浪费掉,职业还是一筹莫展陷入迷茫的时候,我才有心思停下来思考当初经理说的话,自己确确实实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以致于做什么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不喜欢本专业,工作机械,枯燥重复,从毕业开始就囔囔着要转行的我,毕业三年也没转成。
前两三年移动互联网集中迸发,互联网烧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全网都是各种融资资讯,产品经理岗位大火,想着要去学习产品知识,幻想做出一个有影响力的产品。
雷声大,雨点小,最终搁浅,随口说说的幻想也是说破就破。
后来觉得人力资源可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似乎很有趣,想去做人力资源。
然后买了书,学了个大概,知道什么是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后就跑去面试,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最后侥幸得到offer后又怂了,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积累的我还是心虚地选择放弃,回到老本行,日复一日。
这样没有方向地试错,归根结底,是对自我认知不清。
二、为什么要认清自我
像当初的我这样找不到方向的人,其实不计其数。
迷茫的本质是认不清自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喜欢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认清自我,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你确定目标和方向的基础,它可以不断的指引你,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自从我决定要跳出枯燥重复的本专业工作之后,我开始沉下心来思考:我要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于是我开始对自己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价值观、性格特点、优缺点、具备的能力等,最终确认了互联网运营方向。从那开始,我的生活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开始大量地看书,学习相关的课程,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以往工作地固有模式中跳出来,重塑新的思考方式。
这个过程,伴随着阵痛,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进一步认清自己之后的改变,生活开始有了方向感,迷茫渐渐散去,开始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怎么去完善和提升自己。
成长需要认清自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一生中,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最长的。
在最近一期的《我家那闺女》中,papi酱说出了自己对人生的重要性排序。
她的排序是这样的:
第一:自己
第二:伴侣
第三:孩子
最后:父母
尽管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有一点她说的很对,从时间上来考量,真正陪自己度过漫长岁月的人,其实是我们自己。
人首先,是要与自己共处,别人陪伴你的时间,只是人生中的其中一段。认清自我,了解自己,你才能知道,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生,要去往何处。
三、如何认清自己,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
找到人生方向,说到底,其实是找到能给你带来经济收入的职业方向。在这里,可以分享一下我之前的具体做法。
首先,可以从这两方面梳理:
(一)你想做什么
1.找到你能获得成就感的东西。
获得成就感,实际上是价值观上的考量,一份工作能否能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可以试在脑子里过一遍以往发生的经历中,有什么事情让你产生过成就感,然后将它写下来。
比如:曾经帮助过别人,曾经在一次项目中得过不错的成绩,在一场营销活动中有不错的业绩…然后从这些能给你产生过成就感的小事中倒推符合你价值观的职业。
能给你源源不断带来成就感的工作,才是可以让你坚持走下去的工作和方向。
相反,简单重复的工作让你觉得枯燥且浪费时间,对未来无所作为的恐惧会让你焦虑万分。这也是我决定要转行的重要原因。
同样,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也会让你举步维艰,长期的挫败感致使这同样也不是一份长久的工作。
我认为,一份不错的工作,应该具备一个好的平台,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工作职责中有50%-70%的工作是依靠现在自身的能力可以完成,剩下的30%-50%的工作是留给自己的进步空间和挑战。
这样,既能让你获得成就感,持续发力,又能保持工作的新鲜感,激发创造力。
2.找到兴趣所在。
不知道自己兴趣点,可以给每天的业余生活统计一份时间表,看自己在哪一个方面花费的有效时间最多,这有可能是你热心做的事情你只是还没有发现。
追求源于热爱,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时候,你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这股能量,能帮助你面对工作上的挫败,能让你在一次跌倒中迅速地站起来。
把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作职业,可以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激励自己去研究,在职业上做出成绩的概率会比从事不感兴趣的领域大得多。
(二)你能做什么
1.梳理自己的性格特点
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包含优点和缺点。
如果自己把握不准,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梳理,别人眼中的自己,或许可以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然后对着自己盘点出的优点和缺点,找出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及不匹配的职业,缩小选择的范围。
比如:性格外向,可考虑市场、公关、销售、商务、客户管理等较需要社交力的职业;反之,内向的人,就需要避免社交性岗位,而选择需要持续专注和侧重分析的职业更合适。
2.盘点自己的技能
分析自己能做什么,可以输出什么样的结果,技能包括硬技能和可转移的软技能。
硬技能主要指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专业领域的问题解决方法,工具的使用等,可转移的软技能主要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谈判能力等,它们是可以运用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也是工作中的必备技能。
最后交叉比对,从待选择的岗位需求中找到和自己想做又能做的备选项,就可以确定最终目标了。
其实,认清自我,不是发生在一瞬间,一件事情上,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对自己准确的分析,不断的和自己磨合、碰撞、和解、认同,最后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记得当时在看《月亮和六便士》的时候,主人公放弃原本富余的生活,贫困潦倒也选择坚持画画,让我感触很深。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想清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旦想清楚,就要勇敢地坚持走下去。
最后,愿你抬头也能看得到月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