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儿早上来到幼儿园,刚到教室门口就站着不走了,撅着小嘴不肯迈进教室。你怎么了?王老师问,小鱼儿一声不吭。你是不是忘带什么东西了?王老师接着问。嗯,我忘带彩笔了。”小鱼儿嘟哝着,紧张地看着妈妈,又看看王老师。王老师说¨要紧,下次再带吧。唉,你真是个小笨笨。听到王老师说自己是小笨笨,小鱼儿顿时号啕大哭起来。小鱼儿的妈妈也指责王老师:昨晚是宝宝的爷爷来接的宝宝,所以我不知道孩子今天要带彩笔来幼儿园。再说忘带东西是很正常的,你干吗这样说我们家宝宝!王老师赶紧解释说:我是爱小鱼儿才这样逗逗她的。小鱼儿的妈妈生气地说:“那你笑着说呀!王老师原本表示亲昵的一句话,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幼儿的误解和家长的不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是教师在和孩子及其家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怡当地把內心的情感转化成面部表情配合语言进行交流。而家长的那句“那你笑着说呀”,说明家长从王老师的脸上读不出她对孩子的爱。如果王老师在说话的同时脸上带有微笑,或用手拍拍幼儿的背,也许幼儿、幼儿家长就不会对教师产生误会,也不会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了。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语言表达在沟通中起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非语言沟通才能准确反映岀人的思想感受。非语言沟通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该怎样正确运用语言、面部表情与幼儿及其家长交流呢?
(1)保持微笑。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自然而真诚的微笑具有多方面的魅力,它展现了真诚,体现了关爱。幼儿教师在与幼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时要保持微笑,以增强幼儿及其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在微笑中为幼儿及其家长营造出一种愉快、安全和可信赖的氛围。
(2)运用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可以把内在的品行、情操、审美情趣等传递给别人,以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如关爱的眼神可使人感到愉快,鼓励的眼神可使人感到振奋,责备、批评的眼神可使人产生內疚的感觉等。教师温和的眼神可使幼儿消除顾虑,亲切的眼神可使幼儿感到温暖,镇静自若的眼神可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凝视的眼神可使幼儿感到时刻受到关注…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