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董卿很多年了,好像是在上研究生的时候,那年春晚,打开电视,看到一个优雅大方,温婉亲切,端庄智慧的女主持人,眼睛顿时一亮,虽然同为女性的我,也被深深吸引了。之后每年的大年三十,看董卿主持的春晚成了我们一家雷打不动的节目。
2018年的除夕夜,董卿结束了她13年的春晚主持人的身份。罗振宇说,2018年是好几个时代的结束,我觉得董卿不主持春晚了也算其中一个。
在综艺的道路上,董卿一路高歌,前进,直到2016年,厚积薄发,华丽转身开始主持文化类节目《诗词大会》,以及2017年开始制作主持被全国人民点赞的人文节目《朗读者》。很多人视她为励志的典范,改变命运的女强人,而我更喜欢她身上的淡定,从容,开阔的人生态度和人文情怀。人文比综艺更适合董卿。
—阅读—
卧室里没有手机,平板,电视机等任何电子产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看一小时的书对董卿来说几乎是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了。有人问她说,你怎么可以做到这么坚持?她说,这无所谓坚持,仅仅是一种习惯,没有目的,单纯喜欢。
她有喜欢很多书,《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也喜欢《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但是她相信书没有什么直接的功能,什么都可以读,什么都会有帮助,随手就可以翻阅,随时可以沉浸其中,因为开卷有益。
她认为最经典的还是唐诗宋词,短小精悍,诗人们把自己的各种情绪写进诗里,写进词里,无论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还是那一二得意,你在不同的时间看感悟都不一样,这就是经典。
就像古典音乐,无论经过多长时间,都会直击人的内心,那是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人性的变化是很慢的。所以,经典还是可以多看,反复看。
和自己较劲,对自己苛刻,要求完美
她做了上千台节目,每一台节目,她一定都会提前准备得明明白白。她可以为了一个节目,晚上六七点坐到书房子一直不出来,直到凌晨两三点钟,三四点钟。她要准备每个人物的采访点,一期节目经常有二十多位嘉宾,每个嘉宾两个小时。
《朗读者》有一次去湘西拍摄故乡的主题,要拍沱江上的一个类似石墩子的桥,因为它和水面有很亲切的接触,上面人流永远络绎不绝,但是为了拍摄出小城的安静和古朴,就希望桥上一个人也没有。
于是决定凌晨4点起来化妆,六点钟开拍。但非常不巧,那天是阴雨天气,六点了天还乌漆麻黑,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也拍出了很美的镜头。
所以很多美的镜头都是把美留给了看的人,把所有不美的东西,留给了做的人。
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的事情也要坚定的精神才能完成
15年从美国访问学者回来之后,董卿内心开始有一种呼唤:21年,似乎应该到了一定时候,做一档自己想要做的节目。
于是《朗读者》从两页纸的创意方案开始,先跟领导口头汇报,到后来逐渐完善,立项会议上全票通过,没有任何反对声音,这在中央台几乎是从未有过的。
制作的整个过程非常辛苦。她要从一个只需要做好自己一摊事情的主持人,到事无巨细,需要考虑每一个细节的制作人。经常一天只能睡三到四个小时,什么也顾不上了,生活中没有孩子,没有自己,没有父母。
就这样忙到了十一月份,演员,演播室等等还没有敲定。所以,她生平第一次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在这样的境遇下,她说服父母,说服投资方,说服每一个她需要帮助的人,说服每一个嘉宾,经常连续工作16个小时,按照原规定计划的时间让《朗读者》呈现在了全国观众面前。
对她的这种精神,有一句特别适合的话,那就是《牧羊人的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
当你真心渴望想做成一件事情的事情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独特的思考和价值观—
01 对波折的态度
第二季《朗读者》请了很多先生,其中包括黄永清先生。第一季也请了,但是黄老先生当时正好不在国内,于是第二季又去请。但是,黄先生这时说,他已经很久不上电视了,现在更喜欢一种比较自由的生活。所以,电话邀请失败了。
电话不行就登门拜访。当时,黄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办一个展览,她就去参观先生的展览。办展览的时候,其实因为很多人要请教,攀谈,能交流的时间很短。董卿还是让先生再考虑考虑。甚至说如果先生不喜欢演播厅的环境,可以突破这种形式。最后离开的时候,黄先生终于说:“好!跟黑妮(黄先生女儿)联系。”
最后,在万荷堂完成了拜访。受这次采访的启发,后来就干脆走出演播厅,又去了湘西拍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网上的反响也特别好。
很多事情看似是破例,但它恰恰是一种增长点。所以,人有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打破一种规矩感,尽可能多做一些尝试。
对很多的意外情况,你不要去埋怨,或者去愁,去怨。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说,你要去解决它。然后发现在克服的过程中,我们又成长了。
02 对爱情的态度
她在一次采访潘际銮和李世豫老师时,有一张网上流传很广的照片,一个90岁的老先生,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一个85岁的老太太,就像清华的一道风景一样。董卿说,真得会被他们的状态感染到。
她总结说真正的爱情轰轰烈烈,普普通通,不离不弃。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的爱情变得越来越直接,变得似乎越来越容易。语言花哨,但是能否经得起最普普通通的日子的考验?
年轻的董卿也认为爱情就应该轰轰烈烈,说爱情是普普通通和不离不弃似乎是对婚姻的妥协。但是一路走来,亲自经历过,她真得信了。
03 对老人的态度
盘点一下前十年的比较火的节目,会发现现在国内很多的综艺节目都是选秀的,真人秀的节目,给了年轻人很多的机会和平台,可以一夜间就成名,但是老人的身影不多。
中国毕竟是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尊老爱幼嘛!那不能光爱幼,还要尊老。
所以《朗读者》就要做这样一个平台,这样一个桥梁,让老人们的智慧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光,让很多人可以看到这样的光,让很多人被照到,就会很感动。
这些所谓的老人有很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会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受用的价值观,而且从他们嘴里说出来,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这是他们一辈子所信奉和笃行的东西。我觉得这是董卿很厉害的地方,有不一样的视角,可以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听完这些老人的话,我们自己在遇到事情和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思考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可以给你一个经验。或者当你在困顿的时候,突然就想起来他的一句话,或他走过的路有你可以借鉴的地方。
04 对工作的态度
工作给她带来的是安全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她是非常非常热爱工作的一个人。无论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只要一拿起麦克风,拿起话筒,看到演播室的灯亮了,看到摄像机的灯亮了,她立马能展现出最好的自己。她对待工作一直都充满激情。
她说做媒体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活跃的思想,总是是去观察最新发生的事情。而且它能让你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让你可以有机会和各种不同的制作人打交道,如果足够有心,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思考,积累,你就会知道什么东西是大家喜欢的。
同时,她说台前的工作让她说话的时候是可以感受到观众眼中的光,当有一句她内心认为很得意的话说出来的时候,她能感觉到观众在和她一起呼吸。这是她最满足的时候,然后她就会朝那个方向去靠拢,思考揣摩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以达到同理心的。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开始在工作中不耐烦,发现自己也有套路了,开始用经验而不是充满激情了,她果断停下了一切,停下了在外人看来非常完美地生活,2014年选择去美国做一年的访问学者。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朗读者》。学习真得会预见成长和改变。
《朗读者》中有一期节目邀请张弥曼先生,张晶晶导演被一口回绝了。后来,董卿就支了一招说,能不能去中科院偶遇一下。所以晶晶导演就制造了一个“偶遇”的机会,还互留了微信。这就是对工作的态度。
《朗读者》制作期间她完全没时间打理自己,根本顾不上自己的美和优雅了,甚至工作中语言上也不会那么权衡和顾虑了,一切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放到了节目上,我觉得这种治学的态度,对工作的这种追求的认真的态度真得值得我们学习。
她做到了对自己所在和擅长的领域可以倾其所有。有什么比你的青春,时间,健康还有自由更宝贵的呢?她可以把所有这一切都舍弃或牺牲。你可以从她身上感受到那种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力量。
最后用董卿非常喜欢,我本人也很喜欢和感触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就是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墓志铭上的一句话:
我从未长大,但我从未停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