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寒与热共存体内,看似矛盾却常见。如何辨别又如何纠正?
“上热”即上火,多为虚火。易怒、口臭、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眼干、眼涩、耳鸣、流鼻血、长青春痘、失眠易醒等问题,均为“上热”表现,且多数人不能进补,一补就上火。
“下寒”则指脾肾寒多,下焦虚寒,常伴有肚腹四肢冰凉、腰膝酸冷、大便不成形、易便溏、尿频、下肢易水肿、女性痛经等问题 。
此体质者舌象多为舌白而舌尖偏红,舌苔厚腻。
调理方法如下:
- 中药:中医针对上热下寒症状有多种方剂,如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黄芩人参汤等,需根据个人情况辨证施治。
- 针灸:针刺与艾灸合用,疏通中焦,调理脾胃。常用穴位包括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脾气虚可加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 刮痧:刮痧能泻外邪,推动心火下移,使肾水蒸腾润泽上焦,从而平衡阴阳。上热下寒明显者,可刮上肢心包经,重点刮尺泽穴。
- 艾叶泡脚:泡脚能引上焦之火下行,尤其适合四肢冰凉、下肢水肿者。可用艾叶泡脚,但注意气血不足者不宜泡太久,以免头晕。
- 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一动作,可梳理三焦,顺畅气血,加快脏腑运化,减轻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