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
下班一回到家,就感觉到家里的低气压,除了不懂愁滋味的老二还是欢天喜地地扑过来迎接我以外,全家没人说话。
我很纳闷地丢了个眼神给我老公,还没开口,就听到我爸在客厅那头质问我:“你是怎么安排珊珊作业的,都星期天了,还没做作业,作业这么多!”
“我们星期五就已经说好了,星期天晚上集中做,剩的也不太多了。”我解释道。
“你就将就她吧,作业一点没做,现在我们喊她做什么她都不听,都是你们惯的,以后你们就知道了。”我爸发现我居然没有“同仇敌忾”,很是生气。
“既然说好了,那就按照计划做,我相信她可以。”我没有太大声但是依然很清晰地表达了我的看法。
“哼!”此后,再无交流。
我的原生家庭
据说小时候,我爸并不太喜欢我,因为是个女儿。
再长大点儿了,三岁去启蒙,五岁读了小学,成绩还可以,我妈说,好像是那以后我爸才开始慢慢喜欢我的。
再后来,爸爸把我送到离家十几里以外的中心小学读书,之后七年,我都是在亲戚家寄宿,周末或节假日才回家。
寄宿在大姑姑家,我可以放学后和一群小伙伴在后山去扑蝴蝶或是去池塘边捞蝌蚪,去人家地里偷红薯吃或是用棍子逗蚂蚁耗一下午。那个时候,没人追我做作业,玩累了回家把作业做好就行了。
成绩好的时候,寒暑假可以不做家务,尽情放飞自我;成绩不好的时候,寒暑假要做各种家务,还得不到好脸色。
在我心目中,成绩很重要,成绩是爸妈特别是爸爸对待我的晴雨表。
现在,我会刻意地去忽略珊珊的成绩不够优秀给我带来的不愉快,嘴巴上也会说我不在乎成绩。但是我还是会不停地给她报补习班,其实我的内心还是对对成绩还是非常看重。
不被认可的童年阴影
我们小时候,家长们奉行“打压式教育”、“挖苦式批评”和“对比式伤害”。要是不打压,怕孩子骄傲得尾巴翘上了天;要是不挖苦,孩子不受刺激,没有前进的动力;要是不对比,都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在父母心目中,永远有“别人家的孩子”比你优秀,比你懂事,还比你努力。就算考试得了第一,你也别骄傲,可能只是运气而已,就你那点水平,我们还不知道么(自己心里也没点B数么),有本事回回考第一,我们就信了。
不被认可的孩子,从小就缺乏安全感,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梦想,因为即使表达了,也会被无情的嘲笑浇灭。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得到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是我没有做成一个给孩子足够安全感的家长。
珊珊小时候被带回老家,读幼儿园才回来,这也是我们不太亲密的原因之一。之前也提到过,三岁前的孩子,离开母亲最好不要超过一周,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不能逆转的心理创伤。而珊珊在三岁以前,和我是聚少离多,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婆身边。
她回到我们身边以后,刚刚开始并不黏我,后来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叫妈妈,一天要叫很多次,当时觉得这个孩子真烦人,现在才明白,这是她想要被我“看到”,她想从我的眼睛里看到她的“存在”。
孩子大了,对于安全感的修复特别困难,但是还是有修复的希望,现在我尝试全身心地去接纳我和她,对她说爱,给她拥抱,给她高质量的陪伴。让她知道我是真的爱她,从而逐渐提升她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我相信,时间是最好的疗愈。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冲破原生家庭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