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逛商场,累了,在一餐厅吃饭,这是一家西餐厅,环境很好,服务人员态度也很好,自然生意还不错。我们注意到有一个服务员和其他服务员很不一样,他没有穿统一的工作服,而且我们发现他更加热情、积极地去招徕客人,脸上始终保持微笑。我们当时猜这个人的身份,我说,他肯定是新员工,连工作服都没有,或者就是实习生,所以对工作充满热情。朋友则认为这个人是老板,我反驳,心想开这么大店的老板怎么可能亲自出来做服务员,关键是还这么年轻……好奇心驱使,结账时,我问收银员这个人是不是实习生,她很“激动”的说:“哪里,那是我们老板呀!”……
很早以前,汤姆-彼得斯就提倡管理者应该实施走动式管理,不要总是待在办公室,当与公司有关的每件事——市场、技术、分销渠道和价值观——都在不断变化时,在办公室等着报告送到桌上可能太慢了。我们以往服务的很多公司,尤其是餐饮业和零售业,我发现他们的办公室非常小,有家零售店的店长办公室甚至就在楼梯下面的小隔间,事实上,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没有待在办公室,而是在现场走动。
显而易见的是,在公司内部,走动式管理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不少企业在学习、使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对“走动”式管理的理解却过于简单,甚至说只是浮在表面,还有不省企业(管理者)借“走动式”管理之名,实际却是游山玩水的现象举不胜举,即便是下到基层、子公司去常常也仅仅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走个过场。
还有一些人听到说要“走出去”时,常常只和中间商、经销商交流、沟通。事实上,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去产生结果的地方,而走出去唯一的方法就是去那里工作,而不是去参观。没什么比参观不在同一个城市的子公司更浪费时间了,而站在柜台后面工作两天,管理者就会惊奇地发现,可以从中了解很多东西。我们曾经服务过的某零售商,由于企业发展比较快,行政人员越来越多,公司斥巨资建了一幢行政大楼,结果客户、供应商们的普遍反馈是——到你们公司去,和去政府办事感觉很像。后来,总经理“痛定思痛”,决定每段时间到一家门店蹲点,协助门店店长进行整改、管理,并且承诺提升销售额多少个百分点,事实上,我们发现当总经理在门店时,他真是激情四射的,和在行政大楼办公室的严肃、“呆板”完全判若二人。而最直接的结果是,我们看到他在制定一些决策时,更接地气,下面人的执行力会更强,关键的是他自己也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和有底气。
所以,我们对高级管理人员关于走出去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下次某个销售人员休假时,高级管理者应当去顶替他的位置。虽然返回的销售人员可能会抱怨说顾客投诉顶替人员不称职(第一次走出去,就很称职的领导不会很多),但先别管这些。这种做法迫使你走出去,走入市场,市场才会带来公司绩效。相信一点,公司内部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在顾客重复购买之前,公司内部只会产生成本。同时,通过与公司顾客的接触,外部视角可以促使公司更加关注潜在消费者。比如,在大多数行业中,市场份额占到22%的公司就是市场的领导者了。但更重要的数据是还是78%的顾客购买了其他公司的产品。为什么?弄明白这个通常预示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