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易中天

先说这本书的写作内容。前五分之四似乎不是在写变法,更像是政治斗争戏。只有可怜的后五分之一才是讲到了问题的重点,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功与过,得与失。

再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深度不够,但通俗易懂

最后说一下自己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改革是每一个时代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古代也不例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利益分配无法使统治者满意。以宋朝为例,

神宗继位三天,三司使(国家财政委员会主任)韩绛等人,就给皇帝陛下交了一份财政状况报告,奏折里赫然写了八个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出自易中天《王安石变法》

百年帝国家业,轮到宋神宗做主时,国库竟然是空的!这怎么能够让这位胸怀大志的年轻皇帝受得了。国库没钱,自己建个房,到处游玩一下都不可以,更别谈皇帝身边这些舞文弄墨的官员的工资了。由此可见,变法对于宋神宗,以及当时的官员是一件多么紧迫的事情。

在古代,皇帝支持改革的目的无非是实现集权与集钱,加强皇族统治。在国进的基础之上,顺带为老百姓做些他们自认为光鲜亮丽的事情,然后让史官言官大力鼓吹恰逢盛世,皇恩浩荡,以便传诵后世,千古流芳。这样,不经意间,权,钱,名似乎就都被皇帝占齐了。

可是,国进往往伴随着民退。因为国家的钱来自税收,而税收都来自来百姓,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可不像现在的老百姓收入来源这么广,他们除了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几乎没有其他的生财之路,并且粮食收入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因此,如果国家有钱了,老百姓自然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但是如果不改革,社会矛盾继续激化,皇权衰落,现在的统治者迟早会变成明天的阶下囚。

不改则烂,变法则乱。——出自易中天《王安石变法》

与其坐等消亡,不如直面问题,至少还有一线希望。所以,还是得改。那又应该为谁改?谁来改?怎么改?这三座大山如果绕不过去,改与不改的结果都一样。

我们从这三个角度再来看王安石变法。

前面我们说到,皇帝支持改革的目的无非是要巩固帝位,他作为大boss,自然要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改革,那么“为谁改”似乎解决了。

在谈第二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谁会拥护改革,因为改革者必然从此中选出。那么谁会拥护改革呢?

第一类人,自然是那些自身利益与皇帝密切相关的人,毕竟他们都属于一根绳上的蚂蚱,所以,如果他们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须支持改革。但他们是不是真心拥护改革呢?这倒未必见得。只要他们的利益不被损害,改成什么样,其实并不关心,更甚者,谁当皇帝都无所谓。

第二类人,自身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的人。比如宋神宗,再比如某些野心家(例如:吕惠卿),最后就是那些穷苦老百姓了。这类人包含了最为在意改革利益的双方,并且双方力量都比较强大。

第三类人,是为了皇帝,可以抛弃亲朋好友,与兄弟反目成仇的“忠君之臣”。王安石显然就属于这类人。

王安石


对于宋神宗来讲,这道选择题的答案似乎很唯一,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因为头两类人都不是真心为皇帝着想的,只能从第三类人中挑选。宋朝,这个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最繁盛的朝代,可谓是人才辈出,自然不会缺乏第三类人,而王安石好像就是用第三类人的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很符合神宗的要求。不但如此,王安石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声望,文化知识水平更不必说。人家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呀!

因为王安石是一个国家主义者。在他心目中,国家利益是高于人民利益的,更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即便其新法确有利民和富民的考虑,那也是次要的。民众就算得了方便和好处,也是搭便车。首要目的,是富国强兵。——出自易中天《王安石变法》

一拍即合,就他了。

这样,“谁来改”的问题解决了。小弟王安石专心搞改革,遇到了麻烦找老大神宗解决。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改”。这可是门大学问。

既然是改革,首先得找到病根——国家为什么会没钱?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

宋太祖赵匡胤

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跟随郭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在攻打一座城池之时,郭威的手下,撕下黄旗,当做黄袍披在了郭威的身上,簇拥郭威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后周政权。后来赵匡胤跟着郭威打南唐 ,立下了不世功勋。

郭威死后,柴荣做了皇帝,赵匡胤又跟着柴荣攻城拔地,其中高平之战中,他冷静指挥,大破敌军,得到了柴荣的信赖。而赵匡胤也从此飞黄腾达。柴荣在死之前,认命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让他统帅后周政权最为精锐的部队。不久,柴荣驾崩,后周政权掌握在一对母子手中,可是皇帝太小,无法主持朝政。又正赶上北方蛮夷入侵,大臣商议,由赵匡胤统帅大军前去破敌,可是在去的路上,赵匡胤的手下将龙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历史就这样再次上演。

两次黄袍加身,赵匡胤都亲眼目睹,只不过第二次他是主人公。这两次事件,也给赵匡胤留下了心理阴影——如果自己的手下中也有黄袍加身者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在宋朝之前,新朝代的建立之初 ,由于国家未稳,那些跟着皇帝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将军元帅,还是挺安全的。皇帝也会念在当年出生入死的份上,不会去修理他们。但是等到开国皇帝快要不行的时候,他就要开始收拾这些人了,为自己儿子的登基做准备,防止某些老臣权倾朝野,危害到新皇帝的统治,因此他们的下场一般都会比较惨。

而宋朝偏偏就是个例外。杯酒释兵权之后,这些跟着他南征北战的将军,在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同时,送给他们大把大把的银子,让他们去逍遥快乐,颐养天年。只要他们放手兵权,就给他们一个好的归宿。很明显,这是赵匡胤花钱买军权在手;国家刚刚建立,百姓民不聊生,生活苦不堪言,社会上的无业游民也多了起来,严重危害国家安全。赵匡胤便下令,让这些人到军队去,由国家养起来,免得他们生事,造成社会动荡。同时还能训练他们,做常备军。这是赵匡胤花钱买社会稳定;在中国历代朝代之中,宋朝官员的俸禄是最高的,这更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总的来说,花钱的地方很多,但凡能用钱解决的都用钱解决。这样去治理国家,国库不亏空才怪。

这样的基因在宋朝保留的很好,一直到宋神宗。这就是国库空虚的原因。

宋神宗赵顼

改革必须看清楚问题所在,王安石在这方面似乎做的还可以。

举个例子——青苗法。

青苗法的设置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一年当中,农民最难过是在春天。这时,秋粮已经吃完,夏粮尚未收获,正所谓青黄不接,春耕夏耘又时不我待。因此,农民必须想办法吃饱肚子,否则就会永远没有饭吃。但是换个角度看,农民又其实有钱有粮,那就是地里的青苗。于是那些有钱有粮的富户人家,就在这个时候借钱借粮给农民,约定夏粮秋粮成熟后再加息偿还。利息当然是很高的,应该说是高利贷。还钱还粮也一般不成问题,因为有地里的青苗做担保。然而对于农民来说却有风险。如果遇到自然灾害,颗粒无收还不起债,他们就只好卖地了。——出自易中天《王安石变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革之前,国家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办法——常平法,就是设置常平仓和广惠仓稳定物价的同时,帮助农民度过困难时期。但实际效果不佳,并且国家需要承担相应的开支。

王安石看到了这其中的弊端,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于是便推出了青苗法。这也是王安石的得意之笔。

青苗法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将国家储存的粮食平价卖出,利息很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规范了市场秩序。一举两得。

看起来似乎也挺好的,据说在部分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但为什么会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强烈反应呢?

我们来对比一下常平法与青苗法。

常平法:国家赔钱,百姓得利;

青苗法:国家盈利,百姓得利。

问题之一就出在,司马光认为,国家不应该从老百姓身上收刮这部分的利益,否则也跟奸商有什么区别?

问题之二,地方官员为了做出政绩,强制老百姓买国家粮食,即使地主也不例外,这样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王安石与反对者就青苗法展开激烈的博弈。

反对者站在道德角度批评王安石,指他固执己见,不听建议,不了解民意,并上书神宗,撤换王安石,皇帝肯定不答应。王安石知道后自然也不肯示弱,指这些反对者是小人,他也上书神宗,把这些反对者贬到他处,并以辞职为要挟,神宗无奈,只得将这些反对者调离京城,其中包括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人。

随着改革全面推进,王安石也开始了裸奔之路,他的措施非但没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社会危机。

前有反对者不断炮轰,后有曾经的徒弟,恩人不断与他翻脸,在王安石的身边,只剩下啦顶着巨大压力的神宗,以及试图借此机会翻身的野心家吕惠卿等人。

易中天的《王安石变法》似乎把原因更多的归结于王安石本身性格原因,并指出神宗也似乎因此慢慢对王安石变得失望,直到最终弃用王安石,这也标志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但我觉得,这只是变法失败的表面原因,并非深层次的原因。

改革从经济角度来讲,就是利益平衡点的再调整。王安石一心为皇帝着想,并且自认为同时也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于是,大肆的任免官员,清除改革路上的异己,神宗在未见到改革成果之前自然要鼎力支持。

王安石错就错在,各方没有达到新的利益共识之前,就强行推行新法,远远超出这些人的承受范围,至使原来的既得利益者以及在这场改革之中受到极大冲击的平民百姓的强烈反弹,最终葬送了这次绝佳的改革机会。

等到神宗驾崩,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因为她本身是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便随即任命司司马光拨乱反正。司马光果然不辱使命,上台之后,便将王安石当初的变法全面推翻了。这也标志着王安石变法的彻底失败。

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王安石死后并没有因为他是这场失败变革的主导者而受到严惩,相反,大家纷纷对于王安石的死表达哀思,并赞颂他的文学地位。

当朝宰相司马光重病在床不能上朝,便写信给副宰相吕公著说:介甫道德和文章都有过人之处,只是性格有点问题。如今仙逝,朝廷又在拨乱反正,那些无耻之徒必定趁机诋毁。因此,拜托仁兄奏请天子对介甫优加厚礼,以彰节义,以正世风。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接受了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苏轼则利用执笔起草制书之便,给他的这位老对手兼老朋友,以极高的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出自易中天《王安石变法》

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年代。因为有这么一群值得大家敬仰的伟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33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0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81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07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2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1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7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0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9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32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7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06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