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泰和的古代有好多个父母官,最为百姓熟知的莫过于县令黄庭坚,现如今泰中的尖子班都以庭坚班来命名,以黄庭坚的贤德和学识为榜样,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学习。
泰和古代还有一位好知县,他志在利民,无畏高龄,他叫王有容,江苏宝应县人,是白首状元王式丹的爷爷。
康熙二年,王有容被选任为江西泰和县知县。面对这一任命,迎来的不是欢呼与庆贺,而是子孙们的阻拦。要知道那年王有容已七十有八了,如此高龄,应在家中安享天伦,干嘛还去上任,但王有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
他说:“不然,余志存利物,今得作亲民官,敢以老辞耶”。王有容的志向,存于利物,在于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做贡献。在他眼中,年龄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内心的追求和责任才是最为重要的。他不为私利,不为安逸,只为了能够践行自己的信念,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民众。
在王有容的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他的故事更是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和为他人谋福的志向,就不应被外在的因素所束缚,而应勇敢地前行,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使命与价值。
爷爷在泰和做县令,也给孙子王式丹带来泰和的一段渊源。泰和县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曾经出过三个状元:明永乐1415年的状元陈循, 1421年的状元曾鹤龄, 1478年的状元陈循。从古至今,全国总共也就几百个状元,每个县都摊不上一个,王式丹的家乡江苏宝应县就一个也没有。
王式丹跟着爷爷来到泰和县读书,仿佛是进了状元圈子,更加发奋读书,爷爷一生清廉,是百姓实至名归的父母官,更是王式丹终生的榜样。龙洲过,状元出。也许泰和真的有龙脉,是出状元的风水宝地!在泰和读过书的王式丹,在他快六十岁的时候中了状元,因此被后人称为白首状元。
文人的风骨都有着惊人的相似,科臣王令仪弹劾王式丹的乡试座师(主考官),还要求王式丹也加入他们一伙,但被王式丹拒绝了。
王式丹心里自有标杆:“清白吏子孙”,他的爷爷“泰和公”生前教导过自己,做人要堂堂正正,要多为国家做贡献。主考官陈公本本也是个光明磊落之人,于是王式丹力排众议,据理力争,坚持为陈公作证,还他清白,终于使陈公免去了重罪,但自己却被罚掉了一年的薪水,也因此得罪了一帮小人,再后来有关王式丹的风言风语更多了,没多久便被罢官回乡。
王式丹后来被贬官在家,他和一千多前在泰和做过县令的黄庭坚一样,宁愿站着傲笑也不跪着求全,是用光和热抵抗黑暗侵蚀,哪怕为此颠沛流离困苦一生的贤人!
王式丹告诫后辈要保持廉政之心:“汝辈藉先人余荫,幸列仕籍为县官,必勉为清白吏,砥节守公,以无负泰和公之遗教。”
王有容的为官生涯堪称典范,令人钦佩和敬仰。他虽然年事已高 78 岁赴任泰和县县令,却丝毫没有因年龄而减弱对职责的担当和对百姓的关怀。他体恤百姓,减少赋税,他兴建学堂,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为泰和县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他始终将百姓的利益置于首位,为了履行职责,最终累倒在知县任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有容以其无私的奉献、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政绩,在贪墨盛行的时代独树一帜,为当地带来了福祉和希望,也为他的后人树立了高尚的榜样。
无论是县令王有容,还是状元孙子王式丹,他们的为官生涯充满了正义、仁爱和担当,是值得高度赞誉和传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