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话题-2019.1.15
稻盛和夫有四个经典的建议:
一是要不断树立更高的目标,
二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三是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四是一定要严酷地磨炼自己。
你打算如何践行这四个建议呢?
关于稻盛和夫四个经典建议的践行方案:
一是要不断树立更高的目标
1、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目标从简单到难度一点点提升,每次一个小目标,就是跨出了成功的一步,带着这一份自信再迎接更高的目标。
2、就像参加这一次90天学习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完成打卡—完美打卡!第一个目标是完成打卡任务,下一个目标就是让打卡内容更完美!
二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1、说到努力。我没有去和别人比过。在我看来,好像也没法和别人比。因为你看到的也只是别人的一部分努力或者已经是努力的结果。既然无法衡量别人的努力又如何去比。
2、所以我更希望把这句话改成,付出当下最大的努力。也许这一天我很有能量,那我在这一天里要带着这份能量很努力地去学习工作或者生活。或者这一天我很迷茫低落没有能量,那我也可以允许自己没有前一天努力。所有努力的动力最终都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而接纳自己的真实状态是前提。
三是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1、所谓感性的烦恼,我认为就是情绪上的冲突吧。女人都敏感,而我也不例外。越敏感越容易受情绪的牵制。一旦受情绪脑的牵制,似乎理性脑的力量就很弱。
2、学了心理学并加以运用之后。虽然与人交流时,会有更多察觉。但这部分只是留在大脑,回应却要“木”一些,以此来“欺骗”我的情绪脑,加上非暴沟通让我的语言更客观,对方也更容易接受。自然不必要的感性烦恼也就少了很多。
四是一定要严酷地磨炼自己。
我一直相信困境是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所以这些年每每遇到困境时,都会对自己鼓劲。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了。我想当你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困境,把它当作是一个个孕育自己成长的“小摇篮”之后,就不存在是“严酷”了,而且享受地过程。
学习从来就是虐并享受着。
每日话题2019.1.16day2
培养“目标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想做的东西太多,真正能坚持下去的太少。
看别人学弹琴,自己也报了班,却只去了几节课;工作当中发现效率欠缺,收藏了不少文章,却再也没打开过;觉得心理学很有意思,买齐了推荐书目,但放在床头没翻开过。
还有像新年计划这种,现象级的形式主义:
减肥、健身、学烹饪;
读书、写作、求升职。
都想一下子吃成大胖子。
我们往往忽略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意志力更加有限,一天工作8个小时,身体都被掏空了,你确定还能兼顾德智体美劳?
导致很多人忙忙碌碌一年,到头来一事无成。
去年,我一位大学同学辞职创业,开了一家店铺。
头半年的时候,她制定了很多计划,比如线上拓客,搞营销活动,通过旅行社做渠道,还有做小程序提高曝光量。三天一小搞,五天一大搞,满脑子就想着赚大钱。
谁知半年下来,什么钱也没赚到,还搞得身体五劳七伤,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
其实,一年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耐用,只需要制定一个目标,进行专项突破,至于其他方面,则可看情况推进。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筛选,把真正有价值、能够坚持的内容找出来。
比如,新的一年要涨薪30%,这就是唯一目标,然后思考涨薪需要哪些技能提升,或是人脉拓展,通过拆解过程、逐个攻破来一一解决。而不是一下子定多个目标,断断续续地做,然后放弃。
目标是否明确,是成功与否的分水岭。真正的进步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的阶段式精进。有了“目标思维”,习惯一旦生成,就会带着你轻松往前走。
节选的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
你打算如何落实“目标思维”?
看了节选的文章,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1、新年的计划定了很多目标,家庭,健康,兴趣,学习,工作,似乎都想去平衡好。可是真的能做到吗?怎么做到呢?
现在尝试把自己的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发动全家一起运动,似乎把几件事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节省了时间也做到了平衡。
2、每天读书,写字。看到了书上的勾画,看到了一页页练习作品,似乎看起来很勤奋。可是究竟成长多少?
改变这种看起来很努力的形式来自我安慰,更多地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甄士隐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关于《好了歌》你如何解读?
第一次读到这个好了歌。特地去百度了下,发现《好了歌》出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
表达的是看破红尘,宣扬了冷静观照人生的宗教色彩。
感觉这首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虽然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只有活着才是最本真的。
但活着有很多方式,就是我们身上的每一个角色构成了我们完整的生命。只有心智的健康成长,才能让我们有足够大的空间去平衡好我们的每一个角色。
每日话题2019.1.18day4
情绪急救:总有一个疗法适合你
怎么解决内疚?
第一个方法叫作学会有效地道歉。很多人都会说“对不起”,但这不是真正的道歉,也不能获得别人的原谅,这是因为你的道歉不专业。
专业的道歉含有六个要素:
第一要表示遗憾,说出你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表示遗憾;
第二要明确地说出“对不起”;
第三要请求对方的原谅;
第四要肯定对方的感受,虽然你可能不愿意肯定对方的观点,但是要肯定对方的感受;
第五个叫作提供补偿和赎罪,向对方提出自己能不能做一些事来补偿;
最后一个叫承认你自己违反了一些规则。
《情绪急救》这本书很早之前就读过。我也很认同关于专业道歉6个步骤。
但是,我觉得最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还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1是无法了解我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对方的。
2是无法感受到对方内心的感受的。
3也无法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尊重的态度去道歉。
4可能会导致我们的道歉都在解决问题,不是关注他人。
5我们巴不得事情赶快过去,根本来不及体会他人的情感和心情好。
6我们说话的语气或身体语言会暴露内心那部分不真诚的真实感受。
所以,我觉得道歉一定要在自己情绪处理好的基础上,先给自己空间时间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能量做别人的工作。
【每日话题day5-6】2019.1.19-1.20
《啥是佩奇》
1这部“年度最走心短片”,确实触动到我了。如果说,看完视频后,内心充满了心酸感动愧疚,那后面的文字更是戳中了我的痛点,泪流满目。
2我们总是用我们认为对的方式去“体贴”父母,却没有好好去思考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毫不吝啬地给他们各种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也许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个拥抱,一次谈心。可是,就连这些我们给不了?!因为我们心里装满了整个世界,装不进对父母的耐心,做不到停下前行的脚步,让心去停留……
3如果说,父母身体里仅剩下一点温暖,那也一定会用在子女身上。陪伴父母的同时,希望自己用积极心理学的心态慢慢地影响他们。希望他们多把关心和爱给到自己,能为自己活着,找到自己的爱好并投入,最大的收益永远是投资自己!
4看了好几篇关于“啥是佩奇”的推文。共同点都是围绕这个故事来展开。不同点是后面部分的引申是根据公众号自己的目的而来。
有购物网站通过短片中的爷爷给孙子准备了
“硬核佩奇”作为新年礼物,而推出一些奇葩的宝贝作为年货。
有教育网站通过佩奇大火的原因是因为佩奇父母360度无死角的育儿方法来推广父母课程。
有公众号从爷爷制作“佩奇”中得出,一定要学门手艺,到自己爷爷的年龄才能为儿孙做些什么。
有情商网站从“吹风机佩奇”中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要尊重孩子们的涂鸦想象。
有公众号得出“老人带孙辈”已成为中国社会一大趋势的调查报告。要爱和理解老人!
有公众号得出“我们认为轻而易举的事,父母可能要拼尽全力。”对父母最好的爱也是陪伴,同时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
5给我的启发是,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
6如果让我写这篇推文,我的提纲是:
开头➡️视频➡️视频拆解(原话+心理学)➡️各种类似各种现象调查➡️原因➡️当下可以做到更好的方法➡️美好的愿景➡️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