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受150:下午孩子去练鼓,那里有一个小一点的孩子在教室练习打鼓。孩子按照张校长的要求先坐到过道练手,一边练手一边和我交流。教室的那个孩子看到我们来了,就停下练习出来看壮壮。一会儿用鼓槌打两下鼓垫,一会儿指着壮壮叫唤两句,我不理他,壮壮也不理他。看得出来,他应该不是一个能坐到那里好好练习的孩子。
二十分钟后壮壮进房间到鼓上跟音乐练习,那个孩子还在外面和他的家人来回溜达。当音乐想起的时候,他居然回来了,而且坐到另一个鼓前,学着壮壮拿着鼓槌打起来。他肯定是刚开始学习,虽然跟不上节奏,但是很有激情的打呀打,他的家人都很吃惊:刚才一直让练习都不练,这会儿居然自己一直跟着壮壮打鼓。而且,壮壮打了三遍,他连座位都没有离开。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是壮壮打鼓的过程创造了一个打鼓的环境(激情的摇滚音乐和壮壮投入的打击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激发了他打鼓的热情。也许并不是要好好学习打鼓的热情,但肯定是这一会儿认真打鼓的冲动。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它比家长提要求强百倍!
对壮壮也是这样,在家练习鼓垫,他会缺乏激情,可是微信打卡激发了他认真练习的热情,也许是微信这个网络空间为他和鼓风学校之间建立了一种环境要求;当他到鼓上练习的时候,他的状态明显又比在鼓垫上积极,这是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打鼓环境,他能感受的到;再加上音乐的时候,这种环境的强度更加扩大,好比是音乐会表演的现场感,内心一定是充满了激情和能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有时间就去学校练习的原因。
不止打鼓需要环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是一样的。比如春节带他去图书馆看书,爱大声说话的他一定会轻轻走到我身边悄悄说话;比如在书法班的字比在家写的好,比如游乐场里的玩具永远比家里的同样玩具受欢迎,比如在学校的孩子比在家的孩子懂礼貌,比如安静的班级一定是爱读书的班级……唯一的差别就是一个环境场!
所以,想让孩子做什么就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记得一篇文章里曾经建议有孩子的家庭把客厅布置成书房,把电视放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孩子的同学爸爸介绍经验时说家里的电视坏了一年多没有修(我们家是从来不开,他们家比我们家还彻底),大家只有看书可以做;我的一个家长在家一直看手机却给我告状说孩子在家光玩儿游戏让我管管他,我想让她先别动,她却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说“你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孩子去做到”。这就是环境的创造,只有有勇气创造环境,才能享受环境带来的益处!
这还是一个付出与收获的模式!我还是继续创造我想要的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