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讲几点直接描写心理的技巧。
一、不要只会用“想”
有的同学,一写心理活动,就是“我想”“我想”,如果文中写几次心理活动,就几次用“我想”,会显得很单调、呆板。
其实,表现“想”的词语还有很多,我们不妨换着使用。如:寻思、思量、盘算、嘀咕、犹豫、犯难、迷糊……此外,一些表示心理状态的词语也可以用于心理描写,如:心里打鼓、忐忑不安、心潮起伏、生气、发怒……
比如:
我犯难了:到底要不要去呢?
我迷糊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给他抄?
我心里打鼓:这狗会不会追上来?
他很生气:这人怎么这样,总是说话不算数。
二、提示语不要只放在前面
表示心理的提示语,如果只放在前面,句子也会显得呆板。可以把它放在中间、后面。比如:
明明他也在走神,为什么只骂我,不骂他,我在心里嘀咕着。
他会打我吗?我才考了83分。会?不会?会……我忐忑不安,总觉得后背发凉。
外面下雨了,你还不送我去学校,还叫我自己走路去,我到底是不是你亲生的?我心里嘟囔着。
到底买不买呢?我犹豫了,要是买了,这个月的零花钱就花光了。
三、用疑问句引出心理描写
心里有疑问,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因此,可以用疑问句写心理,也可以用疑问句引出心理描写。比如:
什么?这么好的衣服,你要扔掉?
什么?数学课?我真想哭,来美国小学上的第一节课。居然是数学课!要知道,我最讨厌的就是数学了。
啥?给他抄答案?不行不行!被老师抓住就惨了。
怎么会这样?他不是受了重伤吗?难道他打了激素?不不不!肯定是我眼花了。
这题怎么这么难?这真是六年级的题目吗?不是吧?我都没见过。
这是什么?我怎么没见过?
这是哪?为什么这些人都这样看着我?他们穿得这么少,长得这么奇怪,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原始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东西怎么都不见了?
四、课文中的心理描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心理描写分析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下面是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注意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语调,从中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再看《狼》中描写屠夫心理变化的句子:屠惧——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里用第三人称手法写了屠夫的心理变化,这也是经常考的试题类型。第三人称也可以换成第一人称。如“两头狼紧紧跟着我,我好害怕,全身所有毛孔好像都进了寒气,毛发都竖起来了,这可怎么办?……两头狼真是贪得无厌,吃了骨头,竟然又一起跟在我后面,这俩畜牲会不会对我前后夹击?那可要了我的命啊!不行,得想办法先下手为强。”)
五、大胆尝试心理描写
作为学生,当你考试结束,老师宣布成绩之时,你是忐忑不安,还是满心期待?请你仿照《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心理描写,写一段话描写你当时的心理活动。
进行心理描写时,需注意:
(1)应写特定的人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2)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优秀示例:
语文课开始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只能听见老师念名字的声音。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老师在发卷子。同桌拿到卷子后,垂头丧气地走回座位,我偷瞥一眼,看到了试卷上红通通的 80 分。同桌语文成绩比我好多了,才考了80分,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不停地在心里念叨:“拜托拜托,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看电视,不打游戏了。唉!都怪自己整天想着玩儿,考试前一天还趁爸妈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吧,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通过对“我”的内心活动的刻画,表现了“我”的紧张心理。】
终于老师叫到了我的名字,拿到试卷一看:57分!
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爸妈满面的怒容,听到了劈头盖脸的责骂。满试卷鲜红的“x”仿佛结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向我袭来,把我罩住,使我不能动弹,无法挣脱。【运用幻觉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我”知道分数后的难过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