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数学,大家对它的情感极其特别,可谓极端,孩子不是爱它,就是狠它,表示中立的少之又少!
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我以前数学很好的,真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只是以前呢?为什么用“真的!”表达更希望让别人相信他说的话呢?
如果数学测试的成绩很好,师生都会很高兴。但这不应该是我们教数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应该要孩子了解数学的威力,明白数学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趣味无穷。感到“我真的用到数学了!数学真的帮我解决问题了!”这样的感概才有用!只训练学生通过考试,就像依照巴普洛夫学说训练狗一样,只会让升上中学就开始讨厌数学的故事一再重演。
初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就回应到自己的小学生活:对老师的恐惧远远大于对知识本身的恐惧!雷夫一直很有心地保护孩子们的心,很注重不要营造恐惧课堂,不要让恐惧成为学生对学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只会身心俱伤。
对孩子而言,数学课想必是特别吓人的。没有人喜欢看起来很笨,而数字的精确性可以让人变得谦逊。雷夫常常提醒老师说:恐惧感在数学课蔓延的速度,往往比其他科目来得快。因为对于这样的严谨的学科,正确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且十分确定,学生回答的对错一目了然,即使老师在鼓励、在给第二次回答的机会,其他同学们已经在嘲笑、在讥讽了。这样一来,学生当然很容易恐惧数学了,往往令人感到恐惧的是人与人的恶向情感交流,对于疑难知识,一次不会可以学第二次、第三次,意志坚定直到豁然明朗。这里突然想到自己在高中有个解析几何的数学题算到第十遍才算对,我没有放弃,做出来的那一刻仍是超开心的,认为自己超赞的哈哈!
对于重复练习。如果小孩会算10个乘法题,为什么要他做500题?如果他连10题都不会算,那么要他做500题的意义在哪里?
写不完了,要熄灯了,明儿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