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写道:“人性向善,犹水就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后世之人,谈及孔孟之道,都认为,那是陈腐,儒家思想能成为千百年来治国方略,绝对不是今世之人那么浅薄之见。
说儒道是迂腐的人,十有八九,连《论语》《孟子》都没有看过一点,自然是凭着自我感觉良好的主观臆断……
今天谈的话题,并不是辩证儒家思想,而是孔孟的核心之一——善。
人之初,性本善。
即便道家的老庄思想,也有提及“上善若水”。
当然,老庄的“善”未必是孔孟的“善”,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
但至少也是认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最高的境界如同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事实上,良善之人,亦是品德高尚之人。
不为一己之私而斤斤计较,不被世间物欲横流而诱惑,有着一种隐于野、隐于市的不争之心。
对世间万物,心怀慈悲,心存善念。
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名为利,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又有几人能够固守本心?
若善是人的本心,那么,恶便是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个人与人为善,却是被不善之人欺骗,久而久之,善将不复。
如果说,善是本源,而恶又怎么来的呢?
这就好比资本家剥削剩余劳动价值,最开始,不存在什么剩余价值,劳动资料公有化,自然不会出现任何“私有化”。
或者,换一种比喻方式,餐桌上一块肉,有一个人多吃了一口,最后,他吃成了一个胖子。
其他人也开始琢磨,下次自己也要多吃几口,你多吃几口,他多吃几口,久而久之,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果腹。
于是,一种被称之为“自私”或者“贪婪”的人性产生,为了一己之私,人性发生了质的变化。
最初的“善”,变成了各种复杂的东西,也未必是恶,可以存在于很多种非恶的意识形态。
无论世态如何变迁,立身处世,仍是要善行天下,向善而生,终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