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游——因为高邮有个汪曾祺

在扬州看到高邮咸鸭蛋,忽然想起往北四十里就是汪曾祺的故乡高邮。这座依偎着大运河的小城,因为咸鸭蛋,因为汪曾祺被人们熟知。

动车扬州东到高邮十来分钟。资料介绍《高邮州志》里写秦始皇当年在这儿建了高台和邮亭,所以取名“高邮”。也有人说是因为地势高、邮驿发达的缘故。

到高邮的早上先去吃碗酱油面。灶台上大锅冒着热气,锅里一半边煮着面,一半边煮着几个粗瓷碗,碗底铺着雪白的猪油。面煮好时将已融化了猪油碗捞出。浇一勺祖传酱油,冲半碗滚烫的面汤,琥珀色的汤头立刻泛起油花。老板娘把碱水面捞起来往酱油汤里一扣,面汤裹着猪油渗进面条缝里。没有葱姜,没有菜叶,这一碗面却是当地人最地道的早餐。

填饱肚子就去盂城驿。这座明代驿站保存得很完整,青砖灰瓦的院子里,拴马石上还留着深深的绳痕。导游说,从前运河上来往的官船都在这里停靠,马厩里常年养着二十多匹快马,随时准备往京城送急报。

穿过南门大街的老石板路,两边明清老宅的门板都褪了色。有些门框上还能看见“米行”“布庄”的旧招牌,只是店铺早变成了住家。汪老笔下的家乡还充满人间烟火,只是他记忆中的那些事儿已随风而逝。

百岁巷窄得两人并肩都难走。清朝焦家靠运盐发家时,半条巷子都是他家的仓库。现在那些雕花门楼都斑驳了,门楣上“清河衍庆”的石刻也模糊不清。巷子最窄处,砖墙上还留着刮蹭的痕迹——据说当年新娘的轿子得拆了顶才能通过。焦家面馆还在巷尾开着,黑漆木门褪成灰色。从店铺走过,飘出猪油酱油香的面让人垂涎。

最后去了汪曾祺纪念馆。穿过青砖门廊,玻璃展柜里的斑竹钢笔泛着温润的光,圆框眼镜定格在翻开《晚饭花集》的瞬间。二楼文学世界以宣纸屏风分隔,泛黄书页投影着"栀子花说去你的,我就是要这样香"的笔迹,墨色随光影在素墙上流动。乡土记忆展区悬着乌篷船模型,船底铺满高邮湖的芦苇,沙沙声里藏着《大淖记事》的水韵。创作手稿区陈列着四十年代西南联大的钢笔速写,八十年代《受戒》初稿上朱批犹存。三楼穹顶垂落三千蚕茧,蚕室天窗漏下细碎光斑,轻触茧壳能听见簌簌食桑声。转角互动屏播放着先生蘸墨挥毫的影像,镇纸压着未完成的《葡萄月令》残稿。

这座城的烟火气早被汪老腌成了文字:青石板浸着皮蛋的松花纹,古运河淌着醉蟹的糟卤香,连晚市收摊时竹匾相碰的脆响,都是《岁寒三友》里未收录的标点。炊烟爬上纪念馆的榆木窗棂,与悬空的蚕茧手稿缠绕成线装书脊——高邮的每缕风物,都在替他续写人间草木。

高邮有个汪曾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晚过了零点后才睡,早上醒得也晚点。习惯的修改要发的文,然后起床,拉开窗帘,阳光亮堂,晴天让人欢喜。匆忙下楼,喊旅...
    昇夫阅读 419评论 4 15
  • 1.戌时。 列车抵达高邮站。高邮是只通高铁的县级市,设高邮北站和高邮站。 秋天这个时辰,穿...
    楚剑吴钩阅读 147评论 0 4
  •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 炒米和焦屑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
    ea4f19149938阅读 1,621评论 0 1
  • 每天写一点 俗话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正巧紧张赶due氛围结束,便想着来游上这么一游。 而一经攻略,扬州周六的酒店远...
    朴谷阅读 561评论 11 18
  • 今早6点钟,二月雪,雨石,溜溜 ,莫莫,飞雪,秀夫妇,大陆和我八人照例早上不睡懒觉,徒步去高邮健康(消防)广场游览...
    青山清风1965阅读 973评论 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