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
威尔弗雷德·比昂是克莱因的追随者,是分析精神病人以及理解高度原始心境状态的先驱。(他是成长在印度殖民地的白人,参加过二战,随军精神病医生。)与西格尔和罗森菲尔德一道,比昂被认为是克莱因学派精神分析师的第二代领导人。在这三位当中,特别是比昂的著作,对全世界的分析师(不论其是否遵循克莱因传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昂的工作始于临床,在不断努力理解削弱分析师中立立场及其思考能力以及损害患者学习及改变能力的力量的背景下,他的理论得到发展。(他总是在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改变。)比昂广泛地使用了反移情的概念,他的论文中也含有大量描述相关现象的临床片段。比昂的作品标志了他对很多克莱因概念的使用有所不同。特别要指出的是,他从临床上和概念上根本性地延伸了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比昂的前概念/预期(Pre-conception):寻求对于选定的事实的理解和发现其中的意义。他的概念(Conception)、涵容者与被涵容者的概念,以及他为思考的发展提出的新的模型,是其对精神分析的主要贡献。比昂的文章可以被划分为三个时期:初期阶段,他探索了团体的功能;中期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他发展了他最著名的观点;终期阶段,他以文学形式表达了他的理论(一只脚踏入宗教)。然而,比昂的工作体现了其连续性,他始终专注于思考知识的发展以及促进或破坏这些进程的因素。
比昂在陆军部选拔委员会工作时,对团体现象产生了兴趣。他认为,选拔领导的最佳过程应包括观察人们在团体中的行为(团体治疗)。比昂(1961)描述了所有团体运作过程中的两个相互影响的层面:“工作团体”和“基本假设团体”。工作团体明确其任务,认可其目的,并且促进团体成员的合作;工作团体是向外的,朝向永恒的真实。与之相反的是,基本假设团体,以三种基本假设之一为特点,即依赖、战斗或逃跑和配对,它是朝向内在幻想的。这些基本设想常常干扰工作目标,但是团体的能量也能够将野马套住以服务团体目标。(就像与比较严重的病人工作时,他常常打乱你预先设定的目标,去向他的潜能到达的目标,这是生命的能量。)基本假设在团体中呈现了否认个体的部分。因为是匿名的,他们能够相当无情地功能化。比昂的有关团体过程的理论影响了著名的Tavistock(塔维斯托克)团体。同一时期,比昂与梅因(T·Main) 和其他人一同工作,发展了一些与他们所谓“治疗团体”相关的概念。
1959年,比昂发表了《对连接的攻击(Attacks on Linking)》这一标志性论文,开启了写作一系列对患有影响思考能力的严重精神病理的病人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的论文。他的工作是根据克莱因1946年的论文《关于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注解》中提出的观点发展而来的。比昂的文章描述了在最早期关系中遭受过“灾祸”的病人表现出他们具有连接思想的深度障碍(人只有不断地想thinking,才会构成思想thought;这些病人思考能力受到阻碍),这使得他们很难感受到与任何客体相连接,或是赋予任何东西情感意义。在这种对自身的攻击中,事物、想法、感觉以及人们之间的连接都遭到破坏(病人处于解离的状态)。比如有一个病人本是很好的歌手,但是她的表演生涯被中断了,因为,尽管她可以富于技巧地唱出每一个美妙的音符,但却不能将这些音符连成一段乐章。(在临床上,这些病人可能说出一句话后,出现思维的中断。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的病人解离时,都会出现。)比昂描述了这些病人是如何使用大量的投射性认同,借此他们猛烈地分裂和排出他们自我的心智面向。比昂认为把思想联系起来的能力是思考的基本过程之一。他也认为一些个体害怕把思想聚合起来,以及害怕将思想连接起来会使大灾祸再次降临。(治疗中的病人,或在亲密关系中,当他跟你有连接的时候,他就攻击连接。)
在《从经验中学习》(1962)以及《思考的精神分析研究》(1962)中,比昂提出了一个思考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在许多重合的领域得到表达:先入之见的理论及其与缺席的关系、涵容者与被涵容者的概念以及阿尔法功能的理论。和弗洛伊德和克莱因一样,比昂也坚信存在一个基本的求知欲(求知驱力)。比昂认为婴儿天生就具备使其能够识别客体的先天结构。由这些先天结构创造的期待被称作前概念或预期。当一个前概念(例如,对乳房的期待,对被抱着的期待,对被爱的期待)在外部世界得以实现,内部期待和外部客体的匹配产生了比昂所谓的“概念”(或“设想”)。这个匹配过程把自体与客体连接起来,形成了思考的基础模块。换句话说,思考被认为是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把客体连接起来的能力。当母亲的在场不能满足前概念时,比昂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消极实现”(例如,当期待母亲或乳房时,却被报之以缺席)。比昂的观点支持弗洛伊德(1900)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在缺少能够满足其欲望的客体时,思考(次级过程)得到发展。在比昂看来,如果有足够的能力去忍受挫折(出于体质的或外部的原因),客体的不存在可以被记在心里,这就使得客体的概念得以产生。(前概念在外在得以实现,才有能力去忍受挫折,产生了客体的概念。)如果没有充足的能力去容忍挫折,那么一个可能一直与疼痛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缺席客体反而成为了一个具体的存在,或者说,一个“坏客体”,只适合被排泄掉。(这个缺席的客体成了具体的必须被排泄掉的存在,严重的病理状态。)在这些情境下,思考能力被严重损害了,被强烈的投射性认同所替代。经过猛烈的、破坏性的分裂,自我功能化成碎片。
比昂“涵容者与被涵容”的概念使理解思考发展这一问题上升到另一层面。涵容者与被涵容的概念是把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延伸到人际领域。它反映了比昂对投射性认同的普通机制和原始机制的区分,前者被看做是发展共情能力的必需品。在比昂看来,思考能力集中在婴儿需要内化能理解他且能赋予他经历意义的客体的需求上。在这个理论中,婴儿投射他自己精神内容的面向给母亲。如果母亲能够涵容这些投射,思考这些投射并赋予它们意义,那么婴儿就体验到被理解。(母亲作为容器,接纳,消化、解毒,再把体验的内容反射给他,他再一次内射。)比昂把这个过程称之为“遐想”。遐想不是有意识地发生的,而是无意识地出现的。通过成功的遐想反复地相互作用,婴儿会建立他会被理解的信心和信念。他也会使遐想功能内在化,从而发展出能够反思自己和理解自己的能力(从情绪的感受到思维的模式)。母亲是涵容者,而婴儿零碎的冲动及情绪,是受涵容者。这种涵容/受涵容的关系,架构了比昂的思考思维的模型(Model for the Thinking of Thought),这是个情绪经验的处理模式,这个将从此在婴儿不断变迁的生命中一再重现的模式,对起人格的架构十分重要。冲动的生命可因此与思维展开连接,而不再只是行动化以及再行动化。起初,母亲替婴儿思考(Think for);慢慢地,婴儿学会替自己思考,不久之后,母亲或双亲就可以和他一起思考(Think with)。然而,在遐想失败的情境中(由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的),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会导致以无思考能力为特点的精神障碍。比昂也描述了当母亲被她自己的焦虑击垮时,把她不想要的体验重新投向婴儿的情境。这就创造了一种关系原型,即当客体害怕靠近外部客体时,期待的不是理解,而是害怕某种恐怖的东西会被强加给他。
最后,比昂通过他称之为“阿尔法功能”的模型探讨了思考的问题。比昂把原始思维看作一个“原始心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身体和思维不是独立的。在这个系统之外,发展出一个适当的可以思考想法的心理器官。比昂描述了一个辩证的过程,这个器官不但能够把原始想法(未代谢的心灵/躯体/情感经验)转化为想法(思考者可以思考的思想),这个器官本身也是通过这个过程产生的。当比昂开始使用符号来阐述这个过程时,他决心使用无关联的术语,这样我们就不会被误导,误以为自己明白它们是什么。他创造了阿尔法功能这一术语来描述原始想法转化为想法的过程。这些原始想法就被称作贝塔元素。一个发展中的功能(现被称作阿尔法功能)作用于贝塔元素,通过这个功能贝塔元素转化为想法(现被称作阿尔法元素)。阿尔法元素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们可以与另一个阿尔法元素相连接。虽然贝塔元素不能被直接知晓,它们通过付诸行动、身心症状以及情感强烈的投射性认同展现自己。比昂在他后来的著作《精神分析的元素》 (1963)、《转化》 (1965)以及《注意力和解析》(1970)中发展了这些出自《从经验中学习》(1962)的概念。在他对临床工作的说明中,他对精神分析师的提醒也很著名,他提醒分析师们注意带有太多先入之见或预想的理论去倾听病人会带来有害的后果,建议分析师“没有记忆或欲望”地听(1967)。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比昂转向一种更文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发表于1991年的《未来回忆录》包含了三篇小说,《梦》、《呈现的过去》和《湮没的黎明》。在这些作品中,很多比昂早期的观点被以更具有想象力的形式重新修订。这里,比昂是以一种很难洞察的松散的、引经据典的风格书写的。比昂把“认识”的过程描述成“K”;未能实现这个过程被称作“- K”。比昂的“O”概念很难定义,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玄妙的概念,而其他人认为它与比昂早期的工作相关联。比昂自己对“O”的定义是:O代表终极现实,我们可以用诸如“终极现实”、“绝对真理”、“神性”、“无限”或者“事物的本质”等词汇来代表O这一终极现实。O这一概念因而具有心理玄学或宗教色彩。而精神分析是有反宗教的传统的。克莱因学派的学者从这时起,就迅速地与比昂的思想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