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只是大胆去爱,而不能大胆去恨的话,他的爱容易显得有些单薄”
“在关系中,我们要适当做坏“人”,合理表达恨”
爱一个人很容易理解,日思夜想、总想通过行为表达对对方的爱意,之所以不敢爱,只是害怕被拒绝,毕竟人生中最痛苦莫过于欲望未能得到满足,只要对方表达了足够的善意,而你就愿意去袒露自己的心声,这样的行为又很容易唤起对方的爱,一段关系因此得以展开;如果已经与对方处于一段关系中,人对于失去的恐惧和痛苦要远大于得到的快乐与满足,因此,即使对方做了错事,你出于规避失去的恐惧,会选择原谅,这就是负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女人委曲求全而原谅出轨的丈夫,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放纵和陷入无尽的自我痛苦之中,这里又让我想到吴军老师的一个边界的概念,爱就像最上面的一条边界,决定了关系能走多远,恨就像是最下面的一条边界,是底线,决定了关系能死的多快,了解就像是连接两条边界的斜线,只有真实的互动才让关系更饱满。
“爱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你的多,恨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你的少”-海灵格
如果双方都按照以上的原则行动,这段关系的建立就形成了正向循环,爱越来越多,恨越来越少,关系变得越来越牢固了,我觉得不仅在男女关系上,在人际关系中也可以应用,对方帮助我一次,我要双倍偿还别人,对方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在一定程度上报复对方。
“了解即是拥有,要在真实的互动中去完成,静态的了解会变成负知识”。
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最近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假如我和心仪的女生谈恋爱了,但是几年之后分手了,我该如何去面对这段关系的死亡以及由此给我带来的巨大的恐惧感和失落感,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与每个人的关系都是在深入了解彼此的过程中、在与你真实的互动中得到伸展和绽放,我的生命里切切实实留下了你的记忆,你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了解你所以我拥有了你,一段关系让人后悔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原来我不曾真正地了解你,你只是活在我的臆想中,给我的启发就是,大胆地破除想象中的她,勇于在约会、活动中与她互动,让自己真正的去了解她,基于这种经验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有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