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这事儿还要追溯到雍正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三,雍正都会在坤宁宫祀神,大家都知道四爷素来节俭,所以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就这样上行下效,宫中、官府的人就提前过小年了,自此便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小年分野。
因为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所以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祭灶王爷
北方: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新的灶王像。
南方:主要是烧纸祭送,还要把所有的菜肴先供过灶公灶婆后,才端上桌大家一起分享。
北剪窗花 南写春联
剪窗花是北方小年中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剪好的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而在南方,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越多,内容越全越好。
小年饮食习俗差异
咱们北方人对饺子情有独钟,不仅冬至吃饺子,小年晚上也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麻糖以精选糯米、芝麻、白糖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
小年 ,无论南北,都是寄托人们对新年的期盼。抬头是绽放的绚烂烟花,低头是飘香四溢的团圆饭。家人围坐在炉前送出祝福, 烟火起照人间,在一片喧嚷活跃的氛围中,尽显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