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莎士比亚的生日,也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对自己说,做一名爱读书的老师。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指出,爱书是一种宗教,作为仪式的阅读则是不灭的信仰。“阅读是为了活着。 阅读几乎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阅读意味着接近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 任何一次的阅读决不会是最后一次。没有统治阶级可以强迫人们阅读“正确的”东西。 我们只读会咬痛、蜇刺心灵的书,书如果不能让人有如棒喝般的震撼,何必浪费时间去读。人们真正需要的书是读完后令人有如晴天霹雳的打击……就像失去双亲,像自杀身亡。好书必须像冰斧,一击敲开我们冻结的心海。 我到处寻找幸福,但除了带着一本小小的书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阅读,其他地方就找不到了。”
教师啊,唯有让自己的生命与阅读产生深刻的联结,那么你的教学才能与学生的生命发生难以忘怀的联结,你的阅读教学才是成功的。
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中说,“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果。许多人离校以后,终身不再看诗,不看历史,亦是旨趣未到学校迫其必修所致。”看来,学习导致的败坏口味,不仅仅是当下的应试教育啊,多么痛的领悟!
郝明义先生在《越读者》中也有这样的记录,因为家中不允许孩子读小说而发生悲惨的极端事件,以及某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的时候居然为再也无需读书而欣欣然的,令人瞠目的事实。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与真自我》中指出,
教学中两种最难对付的真相:第一个真相是,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
第二个真相是,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
教师如何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写,尽可能多的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
阅读是与生命发生联结的方式,阅读是与自我对话的方式,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携手阅读。
引用一首以前写书痴的小词作为结尾吧。《减兰,也读<书痴>》
“饱更忧乐,浮海天涯凭一舸。梯上书痴,秉烛昏行独语时。高城南面,卷内人寰成一片。自筑藩篱,风景此间俱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