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涤荡祛四风,铁规护航制度新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八项规定犹如一把永不生锈的“制度钥匙”,持续解锁着政治生态清朗、党群关系密切、治理效能跃升的时代密码,为全面从严治党写下生动注脚,也为民族复兴伟业夯筑坚实根基。

涤荡“四风”积弊,立起作风建设“风向标”八项规定自2012年出台以来,如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文山会海”到“面子工程”,各级党组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整改。数据显示,全国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百万件,党纪政务处分数十万人,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顽疾得到系统性遏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一实践不仅重塑了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更以“小切口”推动政治生态“大变革”,让“清正廉洁”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鲜明标签。

扎紧制度“篱笆”,激活治理效能“新引擎”八项规定的核心在于以制度创新固化作风建设成果。中央相继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条例》《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等文件,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立体化制度体系。例如,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会议精简30%、文件压缩40%,督查考核从“重痕迹”转向“重实绩”,让干部从“材料堆”回归“田间地头”。这种制度性变革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激发了党员干部“实干担当”的主动性。如浙江省嘉兴市基层干部潘令麒在驻村工作中感慨:“褪去‘鲜衣怒马’的热烈,扎根沃土方能触摸民心的温度。”

架起党群“连心桥”,书写为民服务“初心卷”八项规定的深层价值在于重塑党群关系。通过“基层减负年”“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党员干部从“坐办公室听汇报”转向“走村入户解难题”。某社区党员在整理农户档案时发现,“陌生的名字已能连缀成生动的故事”,这正是作风转变的鲜活注脚。数据显示,群众对党风政风满意度连续多年超90%,印证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党员干部以“轻车简从”的务实态度、“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赢得了“一句‘谢谢侬’、一个真诚笑容”的民心回响,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八项规定实施十余载,既是一场“刮骨疗毒”的作风淬炼,更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赶考之路。它用制度之力涤荡沉疴,以初心之诚凝聚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站在新征程上,唯有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方能以“青山不孤”的为民情怀、“青山不语”的实干智慧、“青山不负”的使命担当,续写新时代党群同频共振的壮丽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