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仪式的总结和想法
最近阅读了几篇关于人类仪式的文章。可能因为实用主义,或者理性的控制,我们很多时候很难理解他人的仪式,但是仪式一直都在只不过是变了另一个方式存在。因为他人的仪式与我们大不同,所以我们更容易辨认。而我们对自己的仪式执行而不自知。
其中有些有趣的发现,在进行叙述解释联想涉及各种学科的时候。
涉及的人越少,涉及的学科就越少。比如个人可能回归到心理学,生物学,发散到哲学。等到了群体的时候可以说的事情就非常的多。所以人自带故事。可能是另一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吧。
底层,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
人类天生具有模仿行为和赋予行动意义的能力。
一个实验:
让一个孩子观看一段视频,内容是一个女人在一个房间里作用一系列的把东西放来弄去的动作。如果最后女人把东西放在了一个盒子里,那么视频结束后孩子会进行模仿然后最后把东西放在盒子里,在这里孩子认为这是“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收拾东西”,但是如果女人把东西放回了原位,那么孩子会模仿的更加准确和虔诚,这就是仪式。
人是少数的跟能跟随音乐节奏同步动作的动物
这意味着整齐划一的动作或者说共同的动作会增加人的团队协作能力。
如果用理性进行控制,人大脑中的守门人就会出现,他抑制人的创造力。
现象,巴厘岛斗鸡,社会学,经济学,历史
巴厘岛的斗鸡文化,是当地男人雄性象征的文化承载。
在斗鸡中,地位越高的人越在内场,赌注越大赔率越低,不光是赌更是一种确立地位的方式。
而斗鸡的赌并不总是为了钱,押注的原因常常代表着亲疏关系。
巴厘岛的斗鸡就像《李尔王》,把死亡、阳刚、愤怒、骄傲、失去、仁慈、机遇这些主题编织成一个完整结构,突显出它们本质的某个面向。斗鸡为这些概念塑形,让特定文化背景的人能感知其中的意义————在观念层面变得"真实"、可感可知。
斗鸡就像巴厘岛的生活,他们是活在片段中在“有事”与“无事之间穿插。”
斗鸡是巴厘人对自身经验的解读,是他们讲述给自己的关于自己的故事。
抽象的载体,仪式模型
人类意识本就形态各异,我们始终保有运行多种意识模式的"硬件"潜能,但特定文化(尤其群体仪式活动)会将我们禁锢在特定思维状态中。抽象概念
意识演变的坐标轴:时间、身份认同、自我。 具象模型
关于节奏那部分,称为蜂群效应
仪式的模型:传统的执行,牺牲,心理状态唤起,隐瞒,理解更高层次的含义。
牺牲的表象:如共同经历苦难,传递昂贵信号。
功能的抽象:改变个别或部分成员的社会身份;强化群体凝聚力;解决协作难题
我想做的生活中具体的仪式
至少在生活中,对待亲人朋友去做一些看上去没用的仪式,让人感到感情的传递以及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