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黄芪汤
〔学生B〕
老师,为什么用苓桂术甘汤合桂枝加黄芪汤后不继续用这个方子,要改方呢?
〔老师〕合桂枝加黄芪汤,主要在于其固表温中养津,调和营卫。
桂枝加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主要说的是辨治黄汗病,但我们应当以方证病机为主来用方。
桂枝加黄芪汤方证病机为表虚恶风,营卫不和。
凡表虚汗出不止而没有涉及真阳亏虚者,用这个方子疗效很好,还能补津,化饮,清阳明微热,因为里面有芍药。
《本经》说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珍珠囊》说黄芪:“治虚劳,自汗,补肺……实皮毛,益胃气。”
这里所说的“主痈疽久败创,排脓”就是化、祛浊饮。这里所说的“补虚”“治虚劳……补肺……实皮毛”,都说明黄芪具有较强的补虚固表的作用。
另一张方子仍然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黄芪,因为患者病情长期不缓解,长期处于一种郁闷焦虑状态,疏调三焦气机还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再者,一诊后诸症减轻,说明核心病机的判断是对的。所以,预测患者二诊时服苓桂术甘汤合桂枝加黄芪汤后,水饮上逆而头晕的症状会有所减轻。但因气郁化火的病机层面不解决,仍然不会痊愈,所以疏调三焦气机并交通精神、镇潜浮阳还是稳定病情的重要手段。
三诊:【接诊情景】
诉上方服完,一直自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黄芪。
精神好了,说话有底气了,比较流利了,原每周都有TIA发作,服了两个多月的中药,已经没再发作,仍然头晕、头重脚轻感走路腿沉,眼胀,视物模糊,口苦咽干,口舌干,唇暗。舌暗紫,舌下青筋暴露,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边尖红,苔薄白腻,中有裂纹。脉寸关弦,尺沉有力。诉服用我开的中药很平和,胃中不难受。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黄芪。
【处方】
前胡24g,黄芩10g,党参10g,姜半夏20g,桂枝15g,茯苓30g,生磁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川芎10g,生白术15g,炙甘草15g,生黄芪40g,大枣30g(切开),生姜20g(自备,切片)。
1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四诊:【接诊情景】
TIA未再发作,走路腿也有力了,诸症皆有减轻,仍然头晕眼胀焦虑,但明显减轻,下肢尚沉重,唇暗。舌暗紫,舌下青筋暴露,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边尖红,苔薄白腻,中有裂纹。脉寸关弦,尺沉有力。
方药:《外台》深师黄芪汤。
【处方】
生黄芪30g,桂枝15g,企边桂5g,赤芍15g,炙甘草15g,当归10g,党参10g,茯苓30g,半夏15g,生白术15g,大枣10g(切开),生姜15g(自备,切片)。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学生A〕:老师,好像这不是《伤寒论》上的方子呀?
〔老师〕这次主方开的是《外台》深师黄芪汤,是因为患者久病不仅气郁,而且胃虚津伤血虚比较明显,所以方选《外台》深师黄芪汤,巩固疗效。
三、《外台》深师黄芪汤《外台》虚劳小便利方五首:“深师黄芪汤,疗虚乏,四肢沉重,或口干吸吸少气,小便利,诸不足方。黄芪三两,茯苓二两,桂心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一两,半夏三两洗,生姜五两,当归一两,大枣三十枚,人参二两,桑螵蛸二十枚熬两片破。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大酢。”
原方有桑螵蛸,《本经》说其能“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但在这个患者方中可以不用,而加白术一味,合苓桂术甘汤义,以加强化饮降逆之力。
我们所说的经方,不仅仅是《伤寒》方,汉晋以前的很多方子都是经方,如东晋南北朝医家陈延之《小品方》、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深僧师《深师方》、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中都收录了不少张仲景方。
这首《外台》深师黄芪汤很好用,我经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久病虚劳伴有热伤津血、水饮逆乱等寒热错杂、寒多热少、虚实夹杂的厥阴病。
按:后微信回访,诸症皆减,TIA一直未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