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老舍先生的《老舍谈写作》这本书,先简单介绍一下老舍先生。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这本书是老舍先生对写作的论述,写作的基本原则,写与读的关系,关于文字的语言问题,形式,内容等等方面,逐步加深,深入浅出去阐述了“如何写作”这个主题。我目前看到十五章戏剧语言(版本不同,有所差异),读来通俗易懂,语言精炼,涉及范围广,我稍微整理一下这些天读书时的笔记感想。
第一,文章中有些人名等字词因为当时翻译原因需要我们去重新查阅确定,比如“司微夫特”,在查阅一些资料后我认为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因为文章中的“约翰孙”指“塞缪尔·约翰逊”,后者是英国文学评论家,前者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是18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讽刺作家、政治家,他的《格列佛游记》广为人知,因此我认为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当然,也包括一些语言字词的更新转变等问题,字词作用一直在更新变化,我就买了新版新华字典以便查阅,当然上网更方便些。
第二,不要怕,相信自己,去写去做。做事要果断一点,拟好大纲有条理地去写,先不必在意语言字眼的华丽与否,简单直白说明白即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释得很清楚了,我一般阅读有灵感时,就会随手记下来。以前是以手写记录为主,因为现在大多数情况是阅读电子书,因此就是划线评论记下感想,有时候也会摘抄一些好的语句在读书笔记本上,这也算我另类的做吧?
第三,坚持输入输出学习,夯实基础,逐步提升。这些章节说的方法很容易理解,但贵在坚持。能够长久坚持写作下去,慢慢就会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比如写小说,散文长久输入输出就会有意去观察积累一些素材,经年累月会有自己的素材库,当你需要时平时的积累就是你的素材库。基础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去这一件事的过程,塑造一个人的形象都是在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坚持去写,去观察,去积累,去练习就行了。
第四,加工修改,交流推敲,精炼文字,旧文新添。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也是具有感染力的,这个修改的过程就是用精炼优美的文字语言将我们的思想,感情注入文章中,能让读者感受出来。这就不得不说写文章的两个常见问题:语句不通顺以及文字平庸。语句不通顺可以通过读去感知出来,音节字眼结构不妥当读起来都会不舒坦,这时候与别人交流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精炼文字就不得不去学习借鉴一些古典著作,文中提到《文心雕龙》以及《红楼梦》都是挺不错的,当然也不只是这两本书。不过,要提到一点,舍得删。我知道写文章特别是很长的文章是很耗费心力的一件事,但文章需要匀称协调,美的字句用错地方就会影响整体,所以该删时不能心软。最后一点类似现在的“复查”,就是定期去回顾自己的旧文,因为不断输入,看待事情的高度是在变化的。这个旧文新添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发现以往的漏洞,发现忽略的语句错误等等方面,修改以往的“bug”,更新换代的意思。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