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享经济的泛化
共享经济这个词,这两年可以说是大热。共享经济的广义定义是民众公平、有偿地共享一切社会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经济红利。那么在现阶段,共享经济在操作层面体现出的特点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代表企业包括Uber、Airbnb等等。这种商业模式的要点,是在不触动所有权的情况下充分开发使用权,以孵化出新的价值空间。
这种操作模式主要涉及三个主体: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互联网平台。据统计,2014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50亿美金。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350亿美金,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6%。
当然,当下共享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一些问题。一个是新兴生产关系、商业模式与传统社会管理体系的矛盾冲突。这方面,Uber在全球已经吃了不少哑巴亏,估计今后还会吃。另一部分,则是在生产领域难以突破。
从广义定义来说,共享经济可以对任何闲置资源进行分享,那么在生产领域的闲置资源沉淀规模,远远高于一般性的个人资产。但是共享经济目前的操作模式,则限定在个人闲置物的一对一的共享方面。为什么?操作简单。这里的简单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人闲置物产权清晰,另一个是一对一共享模式易行。那么生产端呢,正好相反,资产所有权复杂,生产资料尤其是原料多元化,生产组织团体化,因此传统上倾向于以转让或整体租赁形式来“盘活”。
那么,在整个实体经济上升期,市场空白俯拾皆是,只要消费力能够支撑,可以说产能决定了富裕程度。这种情形之下,生产端显然不存在什么共享概念。但是世界发展到今天,产品过剩已经成为常态,除了少数所谓爆品,或者身处品牌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企业之外,其他大多数企业显然需要对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
如果说,当下共享经济的经典玩法,很难由外而内地渗透进生产型企业,那么由内而外呢?企业转型为众创或众包型平台,开放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由内部或外部的分散化小型团队共享,因应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时代。这样的模式,更接近于以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中间平台,核心是按需分配,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投资风险,淡化了市场风险。
看到这儿,有些人可能会发出惊叹,这与工业4.0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思考,的确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工业4.0是以单一企业的柔性化生产、社群化营销为主轴,而工业共享经济更具开放性而呈现出C2B2C的格局。对于社会化大生产集合度高的品类来说,比如重工业,工业4.0可以说是中期转型的必然选择,而共享平台转型,更适合那些集合度低、流程简单、技术门槛低的大量中小型企业。这或许将是下一阶段显见的又一变革方向。
当然,共享经济还有一种发展趋势,目前也已初步显现,就是完全摆脱物的纠葛,而向智力共享、服务共享的方向挺近。在此过程中,金钱的衡量和置换中介的作用将逐渐淡化,而更多地以更具温情色彩的社会贡献度来综合评定付出的时间价值和情感价值,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深度融合,并逐渐淡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身份界限,从而呈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社会关系。
或许,共享经济才是下一阶段引领互联网时代朝着平等化、开放性、多元价值的方向阔步迈进的第一引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