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一场深入人性之旅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好久没有写读书笔记了,原因无他:要写笔记的书籍,还没有读完。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这本68万字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接着我列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看完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书。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一种是没有读过。很庆幸,我是读过的那一种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优秀,仅从“人物”的角度,我认为有这几点:

1、人物的塑造

本书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卡拉马佐夫三兄弟:老大德米特里(米嘉)、老二伊万、老三阿列克塞(阿辽沙),还有父亲:老卡拉马佐夫费奥多尔。

作者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那么鲜明,特别是刻意突出的那种对比,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卑鄙,好色,甚至和自己的大儿子共抢一个女人。最终老父亲被杀了,但也掩饰不了他身上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老大米嘉:特别容易冲动,他堕落、挥霍,处处充满了罪恶。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他,是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最终陪社团团长也判了他:是的,有罪!其实是仆人(斯乜尔加科夫)杀的。米嘉从来没有低头过,甚至还原谅了陷害自己的人。只因为他也只是在自己的欲望和救赎之中挣扎。

老二伊万:典型的人格分裂,非常理性,甚至怀疑上帝,他说:“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是被允许的”,他还会关心和思考宇宙问题。但是斯乜尔加科夫却是因为他而杀了他的父亲,斯乜尔加科夫始终坚信是他要杀死自己的父亲。所以,他才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为黑暗的那一个,他才会被化为自己的魔鬼缠身。

老三阿辽沙:修道院的见习教士,有修养和信仰,博爱且善良。他倾听、安抚每一个痛苦的灵魂;他传播、连接每一个积极的爱。但他也有矛盾性,他是不是不应该还俗(入世)?

对比着看一看,我写的文章,人物刻画一眼都能看完,比如男主从头到尾都是好人,男配从头到尾都是坏人。但是人性都是复杂甚至矛盾的,不信你去看看你的邻居、街道和城市正在发生着的各种故事。

作者塑造出来的,这种人物人性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才是真正接近逼真的人生故事,不仅真实、共鸣,而且耐看,悬念处细思恐极却又欲罢不能。

2、人物的内心

“龙胆蓝色的天空笼罩着群山。小城四周弥漫着干草的香气。几块狭长的玉米地已是一片金黄和金褐色。溪流边一人多高,像毒芹似的植物开着伞状白花,花上总是爬满小甲虫,割下它中空的茎,则可做成哨子和笛子。”这是环境的渲染,——摘自黑塞的《在轮下》。

而《卡拉马佐夫兄弟》,很少有这样的环境渲染,更多的却是这样有关人物的文字:

“一种醉意昭然、近乎傻笑的表情在他脸上全面铺开。”——这是傻笑。

“米嘉赶紧站起来,脸上现出惊恐的表情,面色煞白,但一丝胆怯、央求的笑意随即在他的嘴唇上漾起,他突然在一阵不可遏制的冲动下向卡嘉伸出双手。”——这是恐惧。

“伊柳沙异常激动,结结巴巴地想要说什么,但显然说不下去,突然向前伸出两条皮包骨的胳膊,尽所有的力气同时把两个人——郭立亚和爸爸——紧紧搂住,自己和他们抱成一团。上尉在无语的抽泣中浑身哆嗦,郭立亚的嘴唇和下巴开始发颤。”——这是伤心。

是不是全是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些外在的描写,想要衬托的又是什么?是不是人物的内心。迷醉的傻笑、后怕的恐惧和欲绝的伤心是不是就从上面这几小段文字跃然而出,直抵读者的内心了。

是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类似这样的文字全是大段大段、几页几页洋洋洒洒地出现,甚至需要屏住呼吸、一动不动才能努力读完。非常不容易读,更不容易懂,却是异常过瘾,也很回味无穷。

3、人物的思考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出自第六卷《俄罗斯修士》。

这是佐西马长老面带安详的微笑,对拥有同样信仰的阿辽沙引用的一个比喻。这粒麦子代表着信仰,真正的信仰需像麦子一样牺牲自我,却带来了别人的复活与永生。而阿辽沙正是听了佐西马长老的这句比喻,才狠心舍弃修道院的宁静生活,回到俗世去拯救他人(之前我好像还讽刺了他的还俗)。

啊,这种毁灭与重生的辩证特别磨人,它是灵与肉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之深,不仅是佐西马长老的哲学思考,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核心思想。这样的文字极富魅力和感染力,也极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书中的阿辽沙如此,米嘉也是如此,他那犯罪后的忏悔,不就是那一粒麦子的死亡,因为堕落的自己已死,他才能够最终在苦难中觉醒,走向新生。

如此,回想一下我们生存的现实。

比如:爱情分手的痛苦,如果一直逃避(不死),会一直孤独循环,如果接纳痛苦(死去),反而会收获成长和真爱。

比如:固守安稳的工作,可能就会能力退化(不死),如果冒险转型创新(死去),可能会是新机遇的迸发。

比如: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灵魂都会枯萎(不死),如果奉献他人(死去),生命反而丰盛有意义。

这里,我又不自禁地想起了佐西马长老对老三阿辽沙说的话:“你将走出这里的院墙,在红尘中你会像一个修士那样做人。你会有许多敌人,但是连你的敌人也会爱你。生活将带给你许多不幸,但你将从这些不幸中得到幸福,你将为生活祝福,也促使别人如此——这比什么都重要。”

是的,阿辽沙最终成为的就是这样的一名修士,所以,他会说:“不要害怕生活,当你做了正义的好事的时候,会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信仰的真理不只是理论,还要有行动;不只是害怕生活,而应该更深地热爱生活。

本书用一粒麦子的生死,揭示了人类精神的终极法则——也许,所有的伟大成长,都必先经历死亡般的舍弃。回忆本书,这是佐西马长老的遗训,回到作者的那个年代,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社会的预言:唯有打破腐朽的旧社会(不死麦子),才能诞生新文明(新麦粒)。

是的,这只是有关一粒麦子的一点儿思考,类似这样人物的思考,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毫不夸张,我在阅读的过程之中,目之所及的地方都能引发一些这样的思考,好像对话,更好似教导。 讲灵魂出窍可能有一点儿夸张,但一直被触动、引导、启发,不留遗憾,倒是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说实话,《卡拉马佐夫兄弟》在我阅读过的大部头里面不算难读的,但想读个明白,还是很难很难的。需要更深的了解和领悟,更需要真正投入其中的勇气,以及足够多的生命体验。

当然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优秀,我是没有能力去列举完全的,但总要写一点儿什么,不给自己留遗憾吧!所以,我只是简单地分析了我所理解的“人物”的几个小优点,权当是一场深入人性之旅,当然也是自己读完这本书的心得体会,更是对这本文学经典的致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