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休息日,女儿说要吃零食,但家里的零食她都不喜欢,台风天,我又不想出门。
女儿说,“妈妈,我自己去小超市买,我大了,我自己能行。你忘了,去年我还自己去的英国游学呢,今年又自己去的日本”。
我考虑了一下,说,好吧,你自己去买,但要注意安全。
女儿欢天喜地拿了一把大雨伞出门了。
从家到小超市大概五六分钟的路,尽管不远,但要过一个丁字路口,没有红灯,车辆很多。
我在窗口看着她让小区门卫开了门,出了小区。
再要看她过那个丁字路口,树枝挡住视线,看不清楚了。
过了20分钟,门铃响,她拿着雨伞,抱着零食回来了。
比买到零食更兴奋的,是她自豪的说,“妈妈,你看,我自己可以一个人去买东西了,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去买东西”。
是呀,女儿已经九岁了,有些事她是可以自己做了,只是我们做家长的不放心,不让她做。
02
去年女儿去英国游学两个星期,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独自生活。
尽管我一直支持她能够单独生活,早日独立,但她真的出去了,还是很牵挂的。
临行前,我按照要求将14天的衣服单独打包,写好日期,例外情况,一样一样的交待。
女儿一直处在要出行的兴奋之中,只是“嗯嗯”的敷衍。
送到机场,进了安检门,她只是潇洒的挥挥手,一句“妈妈再见”,就如同每天的上学一样。留下我和一群送行的家长们揪着心。
英国与国内时差七个小时,这一天一夜飞行,杳无音讯的确很难熬。
我在家各种想法,飞机上冷不冷?会不会对着风口,自己不加衣服?上厕所,屁股会不会擦不干净?吃饭习不习惯?飞机上饮料翻到身上怎么办?转机会不会没跟上大部队?........
待女儿她们到了宿舍,已经是第二天国内后半夜了。
临行前说好两个同学一间宿舍,排到女儿变成一人一间宿舍。
时值半夜,我把微信开成静音,女儿联系了我半个小时都没联系上,加大了她的恐惧感,最后通过电话把我唤醒。
打开视频时,看见女儿因为手机充电,蹲在墙角充电器旁,抽泣着,我心里真的很刺痛和内疚。
以后的十几天,我就没睡过一个好觉,生怕错过她的每一次视频呼叫。
每天一早女儿醒来会给我视频通话,国内我正好午休时间。
下午五点下课了,已是国内半夜12点,她兴奋的告诉我一天的情况。
等她九点睡觉,还要和我视频一下,告诉我她晚间和伙伴有趣的事。这时离我上班起床还有三个小时。
两个星期,尽管睡眠不足,但是做母亲的责任使得我一直吊着精神,每天中午开始,随时关注着短信和电话。
两个星期后,在机场接到女儿,我的激动大过她,她反倒是很淡定的拥抱了我。
但在回家路上,女儿兴奋的说了一路,一点没有长途飞行的倦意。
到家收拾好,睡在自己床上,小朋友居然哭起来,说还要住女生宿舍,睡单人床,不要住家里。
一直到现在,还时不时的说要住宿舍。
03
实际上,小孩子的个人生活和处理问题上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大人的想象。
在英国,女儿每天设好闹钟,准时起床,整理床铺,还去隔壁叫醒比她年纪小的同学。
宿舍和食堂要走五分钟的路,她起来洗漱好,梳好头发,自己一个人背好书包,去食堂吃饭,再去教室。
上课有分组的活动,她作为小组长,积极组织组员活动,激发大家思考。平时的节目,她作为导演,指挥组员安排角色,才艺表演还自己上台跳爵士。
出去集体活动,她总是排在最后一个,帮助老师维持队伍,招呼同学。逛街时还给我买了很多的礼物 。
女儿的头发及腰,去之前一个月,学会了洗头。在英国,每隔几天就自己洗。
晚上洗漱完,睡觉前,她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都放好,和我视频一会,就主动说要睡觉了,晚安。
反观在家里,每天早上起床喊几遍都还要连拖带拉的,更不用说整理被褥了。
洗漱啥都是大人给她弄的,怕她动作慢,整的不干净。
平时在外参加活动,她永远是躲得远远的,任何奖励机制都没有作用。
给大人买礼物是想也不要想的事。
晚上睡觉,催多少遍都拖拖拉拉的不肯睡。
英国回来,我听到女儿说的最多的就是,我来我自己来,我可以的。
有几天只能让女儿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要请假,她说,“妈妈,你去上班吧,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可以的”。
早上起床,她自己会把被子折好,吃完早饭,要么看书,要么做作业。
有人敲门,还会隔着门和别人沟通。这是我们在家时都不可想象的。
所以,不是孩子没有能力,是家长不肯放手。
所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就是因为种花的人舍不得让花经受风吹雨打。
不是孩子离不开大人,是大人离不开孩子。
04
想到暑假里,朋友圈里军训、游学、补课各种晒,晒出了各种父母的牵挂和担心。
手机没被没收的,父母与孩子时不时微信、视频汇报情况,千叮咛万叮嘱的。
不允许带手机,完全失联状态的,家长们每天就眼巴巴的盼望着老师发在朋友圈或是群里的图片信息,寻找自家娃的身影,然后转发到自己朋友圈,都冠之“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
想到我一个朋友,儿子已经高中了,暑假学校补课,都是爸爸给他定的外卖,有时外卖丢了,儿子宁可不吃,也不愿意自己解决。
我们的孩子在被以爱的名义下,被各种担心所牵绊着,失去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家长的牵线木偶。
武志红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到:
父母的过分担心,会压抑孩子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就像一头自己不想往前走的驴,一旦没有外力来拉它,它就一定会原地不前一样。
在不容拒绝的周到安排中,在安宁无忧的日复一日中,孩子慢慢失了信心,失了能力,失了责任,失了梦想,失了本该多彩的人生。
待家长意识到真的要放手时,却发现孩子如同一个“巨婴”,自己已经无法放手了。
所以,接下来,放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