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妈谁更重要,我和你哥们谁更重要,我和游戏哪个更重要?……这些问题是不是很耳熟?对的,都是那个“我和你妈掉进水里的你会救谁”或者“你到底爱不爱我”等终极问题的翻版?
昨天和男友吵架,不小心脑抽又问了这个问题。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后天要一起从上海搬至深圳,男友的姐姐知晓就热情邀我们在租到房子前住在她家。男友稍作推辞还是答应下来。跟我说后,我顾虑很多不同意。就开始各执一词,争论的越来越激烈。男友说到:“我都答应我姐了,你坚决不去,我姐肯定感受很差的”我就脱口而出:“如果住在你姐家,我的感受也会很差啊,你是更在乎我的感受还是你姐的感受?”我男友一时语塞,然后笑着提醒我这不是个好问题。我也随即意识到话不该这么说。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跟男友很早就达成共识,要把始终伴侣放在首位,优先于父母,优先于孩子,优先于朋友,优先于领导。要在这个大原则下指导我们处理各种关系中所遇到的问题。
那为什么不能问呢?
一、我们观察下我们在问这个问题时,内心实际是什么感受?往往是怀疑,委屈,难过,受伤……因为我们感觉到对方不够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可能把其他人事看的更重要,甚至是一种不被爱的感受。
二、处于受伤状态下的我们常傻傻的采用攻击这种应激反应。这个问题就是很有攻击性的问题,实质是在逼迫和绑架对方。像上面的那个案例中,当我问出“我和你姐你更在乎谁的感受”这个问题时,就是在逼迫对方更关注我的感受,顺从我的意愿。
三、 对方即使在这种绑架之下妥协,回答“好好好,你更重要,按照你的意思来”,心理一定会非常不舒服。因为但凡有些独立意志的人都会想要用自由意志做决定,这次的顺从会为下次矛盾的爆发埋下种子。
四、更糟的情况是,这种攻击很可能激发起对方更强的攻击性。那就有可能说出更伤人的话,比如网上流行的“你跟我妈比算个P啊!”在你本就感到受伤的状态下继续狂乱的撒盐,当然你更不是省油的灯,世界战争由此爆发。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心伤透了,即使还有感情,每次想起都会再次心痛不已,从此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回头想想为什么两个人走到这个下场,发现:妈呀,就这么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啊!悔不当初,但是天下哪有什么后悔药可以吃呢。
所以如果想让关系长久和谐,每次吵架都赢真的不见得是好事,尤其是采用这种情感或道德绑架的方式。就像《权力的游戏》中Robert stark的台词,“我赢了每场战争,却正在输掉这场战役。”这个在伴侣间并不罕见,比如每次吵架都输然后顺从妻子的丈夫,有一天却头也不回坚决离去。因为在漫长艰难的沟通尝试中,丈夫已经对妻子能够沟通,能够讲道理,能够换位思考等方面彻底失去了信心。
那不问这个问题,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要如何沟通呢?
网上有很多的建议,但是我认为遵守这个原则可以解决伴侣沟通中80%的问题。那就是——诚恳、直接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诉求。比如上面案例,可以这么表达“亲爱的,你坚持让我住在你姐家,这让我感觉很难过,因为到你姐家去住目前对我来说真的很难做到(表达真实的感受)。我希望你能更在乎我的感受和处境,先陪我住在酒店(直接诚恳的表达诉求)。等我们状态稍作调整再以登门拜访的方式去看你姐,好吗(可以给些建议)?”我男友也表示这种表达更能接受。
羡慕李笑来老师和妻子多年不吵架。我们可能目前做不到完全杜绝吵架,但是如果能把不可避免的争吵当作一次有意义的沟通,并及时调用元认知去观察自己,观察当下的情境。而不是任由情绪像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以致口不择言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吵架可能不仅不会伤害感情,反而能够促进对彼此的了解,提升对自己的了解和掌控。
最后非常认同李笑来老师的择偶标准,“讲道理”最重要。感谢我的男友每次争吵时都能很好的控制情绪,耐心的跟我讲道理。祝愿我们能够一直陪伴着彼此共同成长,在深圳的新生活一切顺利!